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模拟题库 >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模拟试题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模拟试题

时间:2019-06-08     来源:     作者:育明教育郭老师      点击量:542

中国地质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命题时间:2018年11.23     命题人:育明教育考研考博研究室

考生注意:

1.本试题的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试卷一并装入试卷袋内。

一、名词解释(6*5)

1. 群众路线

2. 改革开放

3. 新民主主义革命

4. 一带一路”倡议

5. 五大发展理念

二、辨析(10*3)

1.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革命

2.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简答(10*4)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道路

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四、论述(25*2)

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坚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

2.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新时期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三)答案

一、 名词解释(6*5)

1. 群众路线

答:群众路线,最早是由周恩来1929年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根本作风,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8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以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 8分)

3. 改革开放

答: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8分)

4.“一带一路”倡议

答: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8分)

5.五大发展理念

答:五大发展理念是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的重要理念,其内容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互相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8分)

二、 辨析(10*4)

1.改革的性质是一场革命(专业课本P98)

答:此说法正确,改革的性质就是一场革命,这是因为:(2分)

(1)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社会革命是为了根本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也是要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原有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一场革命。(3分)

(2)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改革是惊天动地的伟业,引起了中国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已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原有的按劳分配制度,已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外封闭状态已经被打破,中国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使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和收入分配以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其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就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改革就是一次社会革命。(3分)

3)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改革是要对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点。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当前,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2分)

2.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业课本P260)

答:此说法不准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不单是民族区域自治一条,还包括:(2分)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2分)

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2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2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意向基本政策,主要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个少数民族聚聚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1分)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1分)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公共课本P298)

答:此说法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践要求。(4分)

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分)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取得这一成果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分)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2分)

三、简答(10*4)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专业课本P80)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分)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

义的问题”,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极端重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的思想。(3分)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

主义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一切剥削的根本区别。(3分)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道路(公共课本P256)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任何要求和举措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答出不加分,不答扣分)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治国法、支持可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2分)

2)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会事务。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限福社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思实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卫者。(2分)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体现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成,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2分)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鞭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東。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彩。一方面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2分)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一刀切。(2分)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专业课课本P64)

答: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年底,在提前完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同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主要积累了以下几方面宝贵的历史经验1分)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改造生产关系的同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分)

2)采取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一方面使农民认识到合作社在增加生产、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方面的优越性,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步地改变小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一些国家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的生产遭到破坏的情况;②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③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避免了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动和经济破坏。3分)

3)采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有助于解决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3分)

4.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公共课P180)

 答: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和前赴后继的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2分)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主题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到新中国诞生10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标志着中国在100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2分)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要国家富强,而且要人民幸福,在解决人民“从无到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2分)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民族性来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世界性来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祈和平、求发展的梦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时代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分)

四、论述(20*2)

1. 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坚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专业课本P113-118)

答: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辽宁考察期间,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分)

1)我国之所以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因为: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它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效克服经济危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条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引导、支持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健康发展并正确发挥作用的前提;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避免或减少两极分化和剥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就是公有制。(4分)

2)我国之所以要毫不动据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②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快速流动,各国资本的相互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是各国经济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外国资本和技术与本国资本和技术的融合,是我国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市场并实现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4分)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①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这个控制力,一是对起决定作用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控制力;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控制力;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控制力。(4分)

4)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措施有:①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②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③着力落实和推出具体举措,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4分)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激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更加充满希望”。(2分)

2.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公共课本P231)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再新时期建设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善民生。(2分)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10分)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4分)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过多,自行展开简单记忆即可)4分)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1)健全国家安全体系。(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3)推进平安中国建设。(4)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5)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