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信息 > 2020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2020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时间:2020-09-23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68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况

德语系成立于1999年,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成立博士点,迄今已培养数百名本科及硕士毕业生。

二、主要研究方向

德语文学与文化、德语语言学。

三、德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内容

德语文学研究方向注重对文学各阶段流派、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接受的关系以及女性文学的研究。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2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一人具有国外博士学位)、讲师3名(一人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德语文学研究方向包括两个研究重点:1. 18世纪与19世纪德语文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赵蕾莲教授着重研究18世纪与19世纪德语文学,近年来尤其侧重研究1800年前后德国古典文学与浪漫派文学以及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派文学之间的三位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让·保尔。她出版专著3部、译著11部,在国内核心期刊等以及境外刊物上发表用中文和德文撰写的论文48篇,其中有5篇中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的《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充分体现其论文观点在国内学界颇高的认可度和辨识度。她主持两项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从中德文化对比角度研究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观”和“让·保尔的幽默研究”)。她还主持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和谐观研究”和“德国作家让·保尔研究”。她在德文专著《论海涅“卢苔齐亚”中的社会批评》中深刻分析海涅在政论著作《卢苔齐亚》中对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中平均主义的抨击。其中文专著《论克莱斯特戏剧现代性》是国内学者撰写的首部克莱斯特研究专著,在国内德语界反响大并获好评。她的专著《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和谐观研究》是国内学者撰写的首部荷尔德林研究专著,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在研国家课题“德国作家让·保尔研究”侧重研究该作家的幽默特征。

2.德语女性文学、当代德语文学以及文学与接受研究。博士生导师张意教授的科研重点是德国女性文学、当代德语文学以及文学与接受,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就上述研究重点发表多篇中德文论文。她还致力于德国女性文学的翻译工作,组织和主持过多名德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在中国的作品朗诵会、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座谈会以及与中国读者的见面会,对研究、介绍和推广德国女性文学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深受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她的专著《德语国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用德语撰写的德语国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填补了有关德语国家文学在中国的完整接受史的空白。此书在德国深受相关学者重视,被称为日尔曼学界研究德语国家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标准著作”。她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德国古典文学在中国的转播与接受”以及“茨威格在中国的接受”均引起同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充分肯定。张意教授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德语经典文学作品译评》,该教材介绍德语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提供每个作品的原文或者原文节选,选择的中译文均为翻译范文。该教材还为每篇文学佳作提供高质量的评论解析。

德国文化方向的研究重点在于从文化史、文化学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系统探讨德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方向现有副教授1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孟虹副教授近年来就德国社会与文化及中德关系发表过专著和译著以及论文多篇,近期论文包括对中德关系最新发展的一系列学术述评以及对德国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和高校文化等领域的学术探讨。她还主持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的“二战以来德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项目和题目为《德国联邦议会与记忆文化建构研究(1990-201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先后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从事研究工作。

四、德语语言学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探讨德语这门语言的普遍规律、特征和德语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追踪德语国家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语言政策的新动态、媒体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新变化以及语言教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本研究方向现有副教授2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本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研究重点。1.篇章语言学。学术带头人来炯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篇章语言学,她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译著2部,在德国、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她的专著《德语报刊评论的篇章理解研究》探讨了如何理解德语报刊评论这一特定的篇章类别、如何有意义地进行德语报刊评论的阅读教学这两方面的问题。她独立承担的题为“德国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篇章语用学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德国四大报纸上的三种评论性篇章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实证性研究,以期推动篇章语用学这一学科领域的深化和发展。2.句法和语义学研究。杜荣副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德语句法学、语义学研究和德汉语言对比研究上,她的专著《德汉双语中所属关系转换动词可替代性结构的双语比较研究》考察了德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所属关系转换时的不同句法表现形式及其根源,为现代汉语动词研究了提供一个新的语义分析模式。3.德汉语言对比与德语教学。本方向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德汉语言对比研究,探寻德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篇章层面上的异同之处,以揭示德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以期解决德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来炯副教授和杜荣副教授都发表了多篇关于德语教学的论文。来炯副教授作为第一副主编所编写的教材《德语报刊导读》(2007)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出版后曾3次再版,目前被各大高校的德语专业本科生作为报刊阅读课的教材使用;她作为第一编者编写的《新编大学德语阅读训练1-2》(2004)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杜荣副教授的论文“主语和话题的关系——德汉语言特征对比研究”探讨了德汉语言中主语和话题的关系,揭示和剖析了德汉语言在这一方面的异同。

德语语言学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结合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教学研究等跨学科的视角,力求把握当前德语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使语言学理论更好地为德中交际实践和教学实践服务。

五、培养目标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德语水平,使其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学文化理论功底、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德国文学和文化以及语言学知识,培养他们高层次的研究能力,为学生日后独立从事德国文学和文化以及语言学研究、德国文学和文化以及语言学教学及其他与语言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使之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

六、师资力量

德语系共有中国教师8名,其中6人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当中有教授2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名,讲师3名;另外还有德国外教4名。

七、对外学术交流

德语系教师与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联系,教师们经常前往德语国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位教师曾在德国访学、进修。此外,人大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图宾根大学、莱比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签有校级合作协议,人大外国语学院也与德国科隆大学建立院级交流合作,德语系学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均有机会前往这些大学交流一个学期。

八、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日耳曼学研究方法导论、德语文学导论、德国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中世纪德语文学、十八世纪德语文学、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二十世纪德语文学、德语小说专题研究、德语戏剧专题研究、德语诗歌专题研究、二十世纪的德国文化思潮研究、联邦德国的政治与社会文化专题研究、德语语言学导论、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句法学。

九、毕业生去向

国家部委、各大新闻机构、高校、金融机构、外企,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十、博士生导师姓名(以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

张意、赵蕾莲。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