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4年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4年南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6-18     来源:马老师     作者:育明教育天津分校      点击量:962

2004年管理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管理学部分

一、 简述题

1. 请简述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2. 请简述为什么说企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

3. 请简述决策的一般准则和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准则?

4. 请简述项目计划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分析论述题

1. 请分析和说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对企业的组织带来哪些影响和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 请分析和比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适用范畴。

3. 请分析和论述在现有的领导方式理论中你认为哪一种领导方式理论更为科学?请说明你的理由。

4. 请分析和比较管理控制与机械控制或电子控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些区别?以及这些区别会给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生产函数

2. 需求的价格弹性

3. 边际成本

4. 纳什均衡

二、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解释经济学中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的内涵。

2.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解释消费者均衡方面的异同。

3. 垄断竞争的性质。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科目:管理综合    
  专业:企业管理
  管理学部分(100分)
  一、简述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上,每题5分)
   1.请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答:(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管理的内涵:①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探讨管理是毫无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②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③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合的事情”。
   2.请简述为什么说企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
   答:(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不断进行的各种投入和产出的交换。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投入,然后借助组织的功能将投入转换成产出,再把产出投入环境中,使产出成为其他组织的投入,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样循环往复。从这方面看,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投入产出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2)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组织并不是一个绝对开放或完全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如果来自外部环境的投入和影响的因素太多,以至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没有能力全部接受,就只能带来麻烦;例如,有的企业在经营状况好、流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往往不需要接受外部资金的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资金就会被闲置,就会使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并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另一方面,组织也不能将自身完全向环境开放。例如,企业要保护商业秘密,有的企业精力再培训下属时,从来不提供文字材料,尽量不把自身的经营经验扩散到组织外部。
  由此可见,处于复杂环境中的组织,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的投入,有选择地向外部提供组织的产出。组织只能是一种“半开放系统”,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系统。
  3.请简述决策的一般准则和为什么要遵照这些准则?
  答:决策是按组织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内外条件的约束下,对多个可行的行为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并执行选择结果的管理活动。决策需遵循以下的一般准则:
  (1)科学性准则。决策的科学性准则是指决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由:按科学的准则办事,将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事物尽可能深入、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2)经济性准则。经济性准则通俗地讲就是节约的准则,节约准则在这里有如下两重含义:决策过程本身所使用的费用最少;决策的内容应坚持经济效益标准。
  理由:经济性准则是管理活动的一般准则,任何一项活动都讲求经济性。这也是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符合的。
  (3)权责对等准则。权责对等就是谁决策,谁负责,它具有以下两重含义:谁做出决策,谁负责决策贯彻执行;谁决策,谁对决策的后果负责。
  理由:决策者最了解方案的优缺点和实施的措施、路线,能够比较好地控制决策实施过程,谁决策,谁实施是执行谁决策谁对决策后果负责准则的要求;谁决策,谁对决策的后果负责,这是防止滥用职权、盲目决策,尽最大的可能保证决策科学、正确、可行的基本前提,也是一个制度保障。
  (4)时效准则。决策必须具有比较强的时间观念,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经济中,每一个决策者都应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理由:犹豫不决很容易贻误战机,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商场如战场,商情如军情,遵循时效准则,增加成功机会。
  (5)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准则。现在决策的趋势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智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比如设立专家智囊团,建立起集体决策体制。
  理由: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快,关系复杂,使正确决策的难度加大,要做出正确决策只靠某一个人的智慧和天才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就要依靠集体智慧。
  4.请简述项目计划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项目是在固定的预算以及固定的时间内,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的最终目的而临时组合在一起的一组资源。项目计划是对项目的目标及活动予以统筹,以便能在固定的时间内,以最低的获取项目预期成果。项目计划工作对提高管理技能很有益处。其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项目计划过程
  (1)项目的界定。不论是接受任务承担某个项目,还是主动提出项目让主管部门审批,首先都要清楚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此项目、实施此项目期望得到哪些最终结果。明确项目的重要性有助于决定项目的投入。
  项目的最终结果仅仅描绘出了一个蓝图,还需要进一步作具体的描述,即围绕项目的最终成果界定项目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的界定应考虑到可行性、具体化、明确的时间期限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为使目标更具有指挥协调的作用,还应进一步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阶段性目标。
  (2)行动分解。由于项目是非常规的例外工作,承担项目的人员对项目本身并不十分清楚,时间要求又紧,所以有必要对项目进行更加周密的筹划,加大完成项目的把握。对此,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项目作进一步的分解,把各阶段的目标落实到要采取的各项行动上。
  在分解出各项具体行动之后,应进一步分析每项行动的时间、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预算等,即明确每项行动何时做、由谁来做、如何做,以及花费多少等问题。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便构成了行动汇兑表。
  (3)行动统筹。一个项目分解成众多的行动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分析识别众多具体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地筹划,进而将众多的行动重新事例起来。行动统筹的两个最常用的工具是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甘特图。
  将项目工作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网络图和甘特图上,项目的计划便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上述项目计划所体现出的工作思路,在所有的计划中都值得借鉴。
  (4)项目计划的各个过程依靠其结果相互联系,一个过程的结果或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组输入。项目的界定为行动分解提供了依据,行动是根据项目目标来制定的;行动分解又是行动统筹的基础,行动统筹是对分解出来的行动进行统筹。只有前一个环节的工作完成好了,才能展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前一个环节工作完成的准确性,会影响到后面环节的准确性。
  
二、分析论述题(请分析和论述下列问题,每题20分)
  1.请分析和说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对企业的组织带来哪些影响和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能否及时转变企业管理的旧范式、树立扎根于复杂的信息社会企业生态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新范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1)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企业组织带来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的迅速拓展。信息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Internet的建成与迅速扩展,使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终端用户能方便、迅捷和快捷地交流各种信息。
  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Internet的发展使网上信息过度膨胀,各种虚假信息和信息垃圾充斥,加剧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的难度。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信息误导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企业所面临的头号敌人。
  ②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Internet开通后,全球经济开始大规模地迅速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的转变。
  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这为本国经济发展以及本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竞争的对象不仅是本国企业,而是面对实力强大的国际跨国公司。随着各国关税的不断降低及其它贸易壁垒的去除,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日趋国际化。企业只有从全球的观点出发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
  ③无休止的技术竞争。推动企业及企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转向知识和信息,企业生态系统进化的核心资源由自然资源转向掌握知识和能创造新知识和信息的智力资源。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依靠以往的企业核心能力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后来者居上提供了机会,但是,它也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
  ④行业壁垒逐步消失。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行业壁垒迅速的坍塌,新技术不再具有特定的唯一用途,无论什么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企业。
  行业壁垒的倒塌使企业可以较容易涉足其它行业,进行多元化发展。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同行的竞争,新技术的出现使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新技术甚至会使某个行业的存在变得没有必要。
  ⑤消费者行为的复杂化。信息社会使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变成买方市场,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日趋多样化、顾客分化为越来越多的不同需求群体,顾客的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快。
  顾客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有关顾客习惯和喜好的变化的信息成为企业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内容。
  ⑥知识阶层的兴起。知识阶层就是指这些拥有一定学历,以知识、信息为工作对象、以知识创新为工作内容的群体,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的制造队伍、职业经理、管理人员、教授、教育工作者、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有知识的人。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不用再把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直接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而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知识工作、信息工作。
  (2)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的后果:引发企业组织的管理变革。
  ①企业重建。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大大节省了指令、报表、数据等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之间的流转与延误,缩短了生产周期,精简了管理机构和人员,使专业分工所产生的金字塔组织逐渐转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经理人员主要由监督与控制转变为指导与激励,每个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企业重建是一项智慧、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透过创新流程来革新企业,更能适应以顾客为主导、竞争激烈、变化快速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②顾客驱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指导,与组织机构,产品和服务、激励和奖惩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顾客管理系统实现消费者与决策者、生产者的联系。
  ③研究与开发。知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研究与开发是获得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它左右着企业的命运。
  ④发展战略:全球化经营。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不同利税水平和金融风险开发与配置资源,实现跨国经营;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力争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⑤知识价值: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企业除了物质资本以外,还有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知识(或智力)资本,掌握这类知识资本的智力型劳动者的产出增加,除得到更多的报酬外,还应当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把知识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⑥企业文化:跨国多元化融合。企业文化是管理活动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经营趋势的发展,企业更应该注重跨国多元文化的融合。
  上述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是知识化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广阔的价值判断视野,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2.请分析和比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适用范畴。
  答:(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为五个层次(如图)。
  马斯洛将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另外,他认为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并非一个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2)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他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需要就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
  保健因素:监督、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保障、与下属关系。
  双因素理论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能让员工没有不满意;满足员工的激励因素能够让员工满意。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之间的相同之处
  ①二者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即根据人性的理解,着重突出激励对象的未满足的需要类型。为了使激励有效,管理者只有识别出每个人的需要,搞清楚每个人最需要的是什么,要有多大程度奖励,才能针对性地以最小的成本提供给人最大的需要满足,从而做到激励相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人的需要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成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两个主要代表理论。
  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兼容并蓄的。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的较低层次需要,而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其高层次的需要,只是马斯洛是针对需要本身而言,而赫茨伯格则是针对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而言。
  ③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是他们共同的缺陷。另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需求层次分类方法的科学性都受到了质疑,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
  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认为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应区别对待。
  ②两种激励理论都有其不同的侧重面,需求层次论针对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理论则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各自的适用范畴
  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适用范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对人的需求进行了分级,没有具体说明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没有说明各种层次的需要应该满足到什么程度。一般而言,只能够对管理者对员工需求分析作大致的指导作用,告诉管理者在激励员工的时候,应该从不同需要层次对员工进行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激励组织成员时具有普遍适用性。
  ②双因素理论的适用范畴。双因素理论具体列举出了不同的保健因子和激励因子,所以在分析员工满意不满意情绪方面,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和办法,调解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程度。同样由于其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阐述比较笼统,所以在管理实践中,也只能作为一种原则性的指导理论,告诉管理者在进行员工激励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3.请分析和论述在现有的各种领导方式理论中你认为哪一种领导方式理论更为科学?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领导方式理论包括领导者品质理论、领导方式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在这三种理论中,不同的学者又提出了各自的领导方式理论。我认为在现有的领导方式理论中,属于权变理论德的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更为科学。
  (1)现有各种领导方式理论概述。
  ①领导者品质理论。这是早期领导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这种研究试图区分领导者和一般人的不同特点,并以此来解释人们成为领导的原因。领导品质理论对于培养、选拔和考核领导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存在以下缺陷:以特征为基础解释领导者,忽视了情境因素;并不是所有的领导人都具有相同的品质;对一个领导人应该具备多大程度的品质特征,没有作出解释;已有研究成果对哪些是领导者品质认识并不一致。
  ②领导方式理论。最典型的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布莱克提出的管理方格论。它表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是:1.1贫乏型;1.9俱乐部型;9.1任务型;5.5中间型;9.9战斗集体型。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地各种情况,把自己地领导方式改造成为9.9型,以求得最好的效果。管理方格论仅仅讨论一种直观、而且是最佳的领导方式,并未对如何培养管理者提供答案,只是为领导方式的概念化提供了框架;另外也没有实质性证据支持在所有的情况9.9领导方式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③领导权变理论。包括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德权变领导理论、目标-途径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Ⅰ.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专制和放任只是领导行为方式的二个极端情况,在此二者之间还存在许多领导行为,这诸多行为就构成了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两个维度的选择因素过于笼统,没有提出具体的权衡因素。
  Ⅱ.目标-途径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支持型、成就指向型、参与型。和连续一体的领导理论一样,该理论也只是侧重定性的研究,在确定权变因素的时候,都只是根据认为的感觉进行,主观性太强。
  Ⅲ.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根据下属程度的不同,领导方式应该形成“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这样一个领导周期。该理论虽然比较容易理解和直观。但它只针对了下属的特征,而没有包括领导行为的其它特征,不完善。
  (2)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菲德勒认为,对领导风格研究德注意力应该更多地放在环境变量上。虽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地最佳领导风格,但在每种情况下都可以找到一种与该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有效领导风格。菲德勒分析了环境因素,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一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能否得到下属的信任、尊重和喜爱,能否使下属自动追随他;二是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提供的权利是否明确和充分,是否得到上级和整个组织的有力支持;三是任务结构,即群体的工作任务是否规定明确,是否有详尽的规划和程序,有无含糊不清之处。通过将这三种主要环境因素加以组合,菲德勒得出八种不同的环境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导方式:
图  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
  (3)菲德勒权变模型的科学性:
  ①该模型具有事实依据。菲德勒对1200个团体进行了抽样调查,是在对实际团体领导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②提出了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的科学观点。即:,代表领导方式,代表领导者特征,代表追随者的特征,代表环境。即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环境的函数。根据确定领导方式的这几个环境变量,菲德勒提出了影响领导风格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利、任务结构。比较其它领导方式理论,菲德勒模型考虑的环境变量更多,更科学,同时考虑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等几个方面。细分化的环境变量能够更准确的确定相应的领导方式。
  ③其后大量的研究对菲德勒模型的总体效果进行了考察,并取得了十分积极的结果,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一模型。该模型还可以通过增加变量莱加以改进和弥补,具有较好的发展性。
  4.请分析和比较管理控制与机械控制或电子控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些区别以及这些区别给管理所带来的影响?(9.5邓力文做)
  答:管理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实现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机械(电子)控制是指用机械(电子)方法对元件或系统的工作特性所进行的调节或操纵。例如,用配置在工作台上的行程挡铁操纵行程控制阀以实现工作台行程和速度的限制。又如,在气动或液压传动机床上,用刚性挡块强制定位,使运动部件到达终点时自动停止。
  (1)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管理控制和机械或电子控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①机械(电子)控制的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付诸实施的。特别是自动控制系统中一旦给定程序,衡量绩效与纠正偏差是自动进行的。管理控制是把实际与计划相比较,分析偏差原因,随之纠正偏差,这就需要一定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应支出。②机械(电子)控制体系运行偏差不超出允许的范围,是使活动维持在平衡点上。而管理控制的目的不仅要使组织按计划正常运动实现目标,并力求使组织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高度,提出和实施新目标。
  (2)由于以上的区别,在管理工作中,机械(电子)控制是比较好把握的,主要在于科研的投入上,进行科技研发,开发出更加智能的自动控制系统即可。而管理控制不仅是一项科学也是一项艺术,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管理控制自身的特点:
  ①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完成计划内任务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二是控制的对象是组织的各个方面。确保组织各部门和单位彼此在工作上的均衡与协调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需了解掌握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情况并予以控制。
  ②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管理工作中的控制不同于简单的机械控制,如温度调控,后者的控制过程是高度程序化的,具有静态的特征。而组织不是静态的,其内部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而决定了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③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管理控制是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而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要靠职工完成,各项控制活动也要靠人去执行。管理控制首先是对人的控制。管理控制的这种特点使得管理控制工作中肯定更明显的人为因素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正面的,如人们的责任心有助于增强控制效果;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担心被处罚的心理会影响和造成信息收集的偏差。如何降低人为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④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管理者可以制定偏差矫正计划,但这种计划要靠职工去实施,只有职工认识到矫正偏差的必要性并具备矫正能力时,偏差才会真正被矫正。通过控制工作,管理者可帮助职工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指导他们采取矫正措施。这样,既会达到控制目的,又  会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管理工作中,人们借助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借助组织工作来调配资源,构建分工协作网络,借助领导和激励来指挥和激发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借助机械(电子)控制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营。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控制是管理职能链条上的最终环节。

微观经济学(共计50分)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20共计分)
  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这个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产水平条件下,产量Q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函数。
  生产函数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常见的生产函数有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资本和劳动完全不能替代时,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固定配合比例的生产函数。其公式为:
  Q =min(L/u,K/v)   u、v>0
  式中,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C·柯布和P·道格拉斯的名字命名的。其公式为:
Q = ALK   A>0,0<<1,
  2.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弧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点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经济含义可表示为“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可能会有百分之几的变化”。这一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提出的。需求价格弹性按照其大小可分为五种:①若,则称为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②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③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④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富有弹性。大多数是奢侈品的需求。⑤若,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①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②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如果一种商品有许多替代品,那么,该商品就富有需求价格弹性。③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用途越广泛,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④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而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⑤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小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
  3.边际成本:指厂商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者说,边际成本就是由1单位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动。设为生产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则与()单位产量之间的成本C(Q)-C(Q-1)就是边际成本。在产量水平较低的阶段上,边际成本可能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到达一个最低点后,则随着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增加。之所以如此,这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决定的。如果用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用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总固定成本的变动,则。既然固定成本是固定的,即,所以   
进—步说,如果厂商所使用的可变投入的价格是既定不变的,则,其中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可变投入量的变动。这样,

公式中的为可变投入的边际产品。既然一般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开始时上升,在达到一个最高点后转而下降,所以,边际成本曲线通常也就随着产量的增加开始时下降,在达到一个最低点后转而上升,从而呈现为U字形。边际成本曲线这一形状上的特点,也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
  4.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由纳什(John von Nash,1928~)于1950~1951年提出。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人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一起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以形式化的语言来表述,纳什均衡可以表述为:
  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其中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这个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博弈可能会有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还有—些博弈根本没有纳什均衡。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1.简要解释经济学中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的内涵。
  答:(1)所谓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用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首先要提出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检验理论,并根据理论作出预测。
  (2)规范分析则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3)在实际的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无法分割的。
  首先,规范分析并不能独立于实证分析。凡经济学家倡导、赞同或反对某一经济政策,其论据都来自对该政策的实证分析。尽管不同的经济学家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因而对政策有不同的主张,但他们的结论,一般都是运用普遍接受的实证经济理论,通过对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在分析、寻求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个人的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等等的影响。毕竟,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的活动,经济学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很难不偏不倚,超然于经济利益之外,象研究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的研究经济科学。他们的价值判断会不自觉的在实证分析中产生影响。另外,经济学家在作实证分析时,可能不适当的强调结论。而对与其规范主张相抵触的实证结论则轻描淡写。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解释消费者均衡方面的异同。
  答: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解释消费者均衡方面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都属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在对消费者均衡分析中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即都是向右下方倾斜。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解释消费者均衡方面的不同之处
  ①对消费者效用的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都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
  3.垄断竞争的性质。
  答: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具有垄断和竞争的双重性质。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例如,牛肉面和鸡丝面是有差别的同种(面食)产品,二者具有较密切的替代性。
  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在两家不同饭馆出售的同一种菜肴(如清蒸鱼)在实质上没有差别,然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馆的清蒸鱼比另一家鲜美。这时,即存在着虚构的产品差别。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例如,不同品牌的香烟、饮料和方便面。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相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例如,盒饭、理发行业。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例如,修理、糖果零售业等。
  在垄断竞争的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相互之间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模型中,西方学者总是假定生产集团内的所有的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并以代表性厂商进行分析。这一假定能使分析得以简化,而又不影响结论的实质。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分析:育明教育通过多年的辅导经验和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专业课考试难度并不是很大,建议大家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注重能抓住考试的重点进行复习,育明专注专业课辅导多年,更多考研信息可以随时关注育明官网或者咨询育明考研天津分校高级咨询师王老师 QQ:2891044346 电话:18102173828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