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9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2009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时间:2015-06-19     来源:育明咨询     作者:霹雳虎      点击量:973

2009年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世界人权宣言》

育明教育解析:这一题属跟新闻传播史和媒介规范领域都有一定的关系,貌似在《全球新闻传播史》一书中有提到。确实是很难事先有特意准备的题。同时,相似类型的真题还有: 2005年的“西方很多国家都放松了对电子媒体的管制,简述这个现象背后的理念以及造成的后果”;2007年的论述题中一道题是“国务院授权新华社2006910日发布《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具体谈谈你对此的看法。”;08年的简答题中,考过“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的内容与意义”;以及本份试卷的简答题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析”、论述题中的“外国常驻在华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采访条例的内容分析其对大众媒介的影响”。这些题目每一道都极具杀伤力,感觉貌似有点偏,但从这两年的出题来看,北大相当关心与传媒相关的政策的出台,甚至对于国际上比较普及和著名的法案等也不放过。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正如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学院的培养目标中强调是要培养掌握政策法规的新闻与传播学人才一样,所以对传媒相关法律法规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个可以算是媒介规范这一块很有特色的考查方法。难怪我在复试中被问到电影色戒引发的电影分级制的讨论,有个老师还特意提问我有没有关注到一个政府发言人解释为什么中国还不适合进行电影分级制。传媒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王秀丽老师介绍美国所说的传播学研究基本上是政治传播范畴里面的。
  2009年考政策的题在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中都出现了。看来是北大的老师特意给大家发的一个讯号,希望北大传播学的研究生要养成关注政府动态的习惯,对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要更加敏感,而不是埋头只顾读圣贤书,。一定要关注时代和国家的发展。大家可不能大喊一声“怎么这么偏”之后就继续无视这类问题,以后见到此类名词也直接打入不重要的内容之列。所有这些被强调得东西都是有背后的深义的,大家不能无视哦。希望对这方面的信息敏感一点,以后出现这类题型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了。就像2006年和2007年考了很多研究方法的题一样,也是在提醒想读北大传播学的考生, 要好好掌握研究方法。从2001年的传播学考研真题一直看到2009年的真题,我们发现北大传播学两门专业课的定位已经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显出自己的特色来了。所以对学院的培养目标大家千万不能视若无物,北大传播学一直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另外,这一题并非完全是毫无来头,凭空出的题。实际上, 20081210日是“世界人权日”,也是《世界人权宣言》通过60周年纪念日。所以大家更明白时事、社会事件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了。切记!切记!
    解答:《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1210日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由于是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所以《世界人权宣言》并非强制的国际公约,但是它为之后的两份具有强制性的联合国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做了铺垫。
  《世界人权宣言》的核心理念是——人人享有一切正当权利。《宣言》规定所谓人人就是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宣言》还规定了一些基本的人的权利:如自由权、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的权利、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任何人不得被奴隶的权利等等。
  (可以结合中国的情况发挥一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权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人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实证学派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出自理论史及学派这一块,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就有谈到,这题算是比较基础的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所以这题得分千万不能失去。可以谈一下实证学派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传播观与社会观、研究方法等等。基本就够了,当然还可以提一下与批判学派的对比。
  答:又称经验学派,在研究中注重以经验和实证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既是方法论,又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其思想发轫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作为一个学术流派成熟于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后在西方传播学界中占领了近三十年的主宰地位。
  实证学派的理论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学术思想的影响。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就是效用”,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一、实证学派坚持认为,如果脱离了传播学赖以发端的自然科学信息理论作为量化研究的基础,传播学本身的意义也将随之丧失。
  二、实证学派推崇的是科学、实践、传播技术与功能的发展,强调量化的研究方法。因此,实证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三、实证学派的社会观是:资本主义是多元化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能够消除社会矛盾,因此将传播看作是控制人的行动和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又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要从现存制度的内部中去寻找。
  四、相比于批判学派对传播价值的关注,实证学派更关注传播的效率。虽然经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都关心传播的社会控制,但实证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实证学派崇尚经验性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是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实证学派的代表是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效果的传播流研究,把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中,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霍夫兰进行的说服研究,将心理学的控制实验法引入传播学,为实证学派的发展和壮大起了重要作用。整个传播效果的有限效果阶段都是在实证学派的统领之下。美国洛威里和德弗勒的《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将实证学派的贡献归纳的很全面。
    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实证学派的主要批判集中在三点上:一、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过分依赖定量研究;三、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制播分离
  育明教育解析:这题属于电视传媒业专业名词范畴,需要平时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制播分离近几年来备受关注,也是业界的一些新进展。
  答:制播分离是指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掌握宣传权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管理体制。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1982年,随着英国第四频道的出现,委托制片制度开始建立。电视公司使用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可以降低成本,并能增加节目的多样性。1986年,匹考克调查委员会就英国广播公司的财政问题提出了报告,在报告中建议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电视委员会增加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的节目。1990年广播法要求所有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的节目数量不少于播出总量的25%1996年广播法还就数字地面电视播出做出规定,使用委托制作的数字节目不得少于数字播出总量的10%。通过委托制作部分节目,电视台在众多节目公司的节目中比较容易得到价格相对便宜且质量较好的节目。买方市场的出现也使电视台在短期内受益。从长远看,众多的节目公司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过程,涌现出一批较著名的节目公司,成为资金雄厚、技术强劲的企业实体,这对英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美国的节目体制与英国有些不同。它的娱乐性节目基本上是通过买卖进行的商业市场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电视台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制播分离。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台,即ABCCBCNBCFOX,它们的新闻节目都是通过自制来完成的,而且即便是娱乐性的节目运作,也需经过严格的节目审查。在提供娱乐节目的众多公司中,比较著名的有维阿柯姆(Viacom)、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士尼(Disney)、新闻集团(Newscorp)、维万迪(vendi/Seagram)、发现频道(Discovery)等。

  媒介审判  
  育明教育解析:综合知识二会考很大一部分的热点问题,在名词解释中很多传媒业的专业名词。其本上这些词都是在业界或学界都有广泛讨论的问题,所以大家要关注热点、关注业界和学界动态。《50题》上有具体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原因、危害,甚至是可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谈。
  答:“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trial by news 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典型的案例是:上个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的“谢帕德案件”。195464日美国的一个外科医生谢帕德(SamSheppard)被指控谋杀自己的妻子的凶手。由于当时在事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使得案情无法开展。但是,民众和媒体的合理想象认定谢帕德医生是杀死其妻子的凶手。媒体为了炒作的需要,不断制造新闻,以此来刺激受众情绪,致使法院最终裁定谢帕德医生有罪。作为无辜的受害者谢帕德医生每年上诉,一直上诉了十二年,屡次被法院驳回。直到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接受谢帕德医生的请求,重新审判,被判无罪。
  我国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育明教育解析:该名词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的讨论中出现频次特别高,可能大家都知道它的大概意思,但要有条理的表达出来确实还是很考验能力的。,可以谈谈交互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交互性在QQ、社会性网站等等媒体上的体现,交互性的优越性。
  答:交互性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的接受者,信息传递的双向性特征。互动性在网络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交互性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他们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用户的反馈。或者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交互性是一种双向交流方式。
  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单向传播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信息只能单向传递,即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流动,信息的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一方面媒体占有绝对地位,利用本身的优势进行大量的漫无目的的信息传递,这种传播过程很难集中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并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强制性。另一方面受众面对的是强大的宣传压力和无休止的广告轰炸,对信息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造成了传媒和受众关系的不平衡。以传统报刊和电视为例,传播的内容一旦发生,就相对静止,读者读报必须一页一页翻看,电视节目也是早已编排的时间段,而且还按照一定的次序播放,这就使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面对数字网络化交互性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在逐步减弱,固有传播模式的变革已势在必行。交互性媒介的实现,必将是交互性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简答题
  1、谈谈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危害。 
  育明教育解析:这题貌似跟舆论学中的谣言的产生等问题有很大的联系,而且把这个问题放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实际上也可以从控制研究如把关人理论的角度来谈。所以这题属于网络传播和舆论学范畴。此题明显是根据广元柑橘事件及四川地震事件设计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层次,首先要把有关谣言的理论摆上来,接着再谈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共性以及不同之处。所以基本可以联系一下社会热点事件,谈谈谣言产生理论,再往网络上套,同时指出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产生及传播的方式、危害以及如何避免等等问题。
  答:谣言是一种最松散、最自由的缺乏根据的信息传播形式。当社会生活遭遇人为或自然力的破坏、社会动荡,出现环境危机时,倘若正常渠道的意见传播迟缓或被打断,而人们的信息需求又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人们便表现出惊恐或猜测的忧虑。一些观点相同的人开始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在一起,互通情报,交流不安,即社会底层群体的自发活动取代了上层组织的信息传播功能,这就促成了谣言的形成。
  而网络谣言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一、造谣者对社会现实的严重不满或别有用心。这是从传播源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任何谣言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就造谣主体而言,要么是对这种大环境严重不满,而又无处发泄,转而上网发泄这种不满情绪;要么是别有用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恶毒攻击对方,包括个人、单位乃至政党和国家,一些政治性谣言尤其如此。二、网络媒介的“不守门”行为这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守门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统新闻媒介中“守门人”对消息可靠性的把握和可传性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但是网络却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进入公共领域的渠道,谣言就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而且网络媒体通常把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将突发事件的首发视为自己实力的最重要标志,很多新闻门户网站经常依赖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利用人们对新、奇、特消息的兴趣而提升点击率,“不守门”现象广泛存在,导致网络谣言泛滥。三、受谣者对谣言信息的心理认同,这是从受众的角度看网络谣言的产生。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得到快速传播,除了网络本身的特点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众对谣言内容的高度关注和内心认同。与此同时,谣言的传播者要么确信所传信息是真实的,要么希望所传信息是真实的,而绝不是有学者所说的模糊感。总之,传谣者对所传播的谣言信息有心理认同感。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网上谣传其他地区还会有大地震,立即有人响应,并表现出不安。又如贵州翁安打砸抢事件发生后,网上谣传当地政府官员贪赃枉法、强奸民意、鱼肉百姓,以致官逼民反。部分网民表示支持,并大量转帖传播这类信息。
  网络谣言的危害极大,它可能伤害个人,使之有口莫辩,在人前抬不起头,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它可能使企业、单位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甚至蒙受巨额经济损失,面临破产倒闭;它可能引起民众愤怒,导致社会动荡。(这里大家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社会事件来谈,特别是要强调网络谣言由于其在网络上传播的特征及危害。)
  要对付谣言,就要创造宽松、透明的社会环境;对涉及重大问题的谣言,及时进行反谣言的行动;同时运用新闻媒介制止谣言。

  2、请谈谈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及其适用性。
  育明教育解析:属于研究方法这一块。07年专业课一的简答题考了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这是第一次在专业课二中出现研究方法,也印证了专业二是专业一的延伸的说法。由于同时简答题,所以跟前面的一样回答就行。
  答: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1)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可以用在对任何信息形式的研究中,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如书籍、杂志、诗歌、报刊、歌曲、绘画、演说、信件、法律等等;
  2)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
  3)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内容分析法特别适合于对于各类信息的研究并回答研究中的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为什么?怎样?结果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要求解答什么,为什么及产生何种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的感观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潜在、深层的内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
  内容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
  内容分析的特点是:一、客观的:内容分析定义中的客观是指,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分析同一内容,并且最后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二、系统性:内容分析采用的是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说需要制定并共同遵守一整套对内容编码的规则和程序。三、定量的:从理论上说,任何编码者如果能够理解整套规则和规程,就能够在信息内容上得到和其他编码者一样的编码。这说明内容分析中得到的数据结果是定量的。四、明确的传播内容:内容分析涉及的是明确的内容,而不是隐含的内容。明确的内容是指讯息实际表达的、不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含义的内容;隐含的内容是指那些需要从字里行间发现其特定含义的内容。
n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在于:一、较为客观。二、.结构化的研究。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三、.非接触研究。四、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五、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

  3.谈谈你对“受众即市场”理论的看法。
 育明教育解析:属于受众研究这一块,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及其他书的受众部分都有。这道题其实与08年的“对收视率的追求暗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受众观”大同小异,二者都是“受众即市场”理论。真是奇了怪了,怎么感觉专业课一考了专业课二的题,专业课二考了专业课一的题,不过没关系,毕竟咱都考综合知识而的嘛,在哪上面不是考啊?!所以考综合知识二确实有省事了不少的感觉。
  答: “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在大众传播事业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就更为常见。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指的就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把受众看作消费者或市场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经营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出去;第二,商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第三,竞争性。传媒活动既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形势的看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介丰富的今天,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分众市场成为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首先,把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其次,更多的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再次,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后,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够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因此,我们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的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毕竟传播内容不同于物质能源,还有意识形态等重要作用。

  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析。
  育明教育解析:这个不看热点还是会打起来有点难度,不过对这个条例的内容基本上还是可以顾名思义的。可以看一下中华传媒网出版的《传媒精编50题》,,该书的第二题谈的就是信息公开问题。然后可以再利用如受众知情权、媒介监测环境的功能等等传播学理论,再加上就事论事地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说点诸如意义之类的话,就可以了。
  答: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5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主要内容是明确了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及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还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动公开一些重点信息。同时规定了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并规定了对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监督和保障措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和利用的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行政法规,是推行政务公开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条例的发布和实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举措,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公开政府信息,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事项的政府信息;反映本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政府信息;要主动公开。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及时予以答复。通过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从而保证了公民能够更好的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一规定为实现宪法确定的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知晓权是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晓权在广义上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人的生存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民权力机构对公民富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满足了公民的知晓权,履行了对公民赋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民主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5、从媒体功能论的角度,谈谈自媒体的功能。 
  育明教育解析:这题属于网络传播方向,需要看文献期刊,在《传媒精编50题》中也有提及。可以先谈谈媒介的功能,再谈谈自媒体的特性,比如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补充传统媒体、促进公民社会建设、发扬民主、舆论监督等等功能。基本看来,涉及网络和新媒体的问题回答有一定的套路,就是通常是先谈理论、在谈新媒介的特性(优点),最后再是自己联系传播学理论进行发挥。
  答: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一、环境监视功能。向受众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持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变化发展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的信息需求。二、社会协调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反映、引导和引发舆论,传递社会分工基础上各部门需要的信息等方式,对社会有机体发挥着协调和统一的作用。三、文化传承。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的逐渐完善。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四、提供娱乐: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作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大众媒介作为载体进行的娱乐活动,人们一方面能放松心情,一方面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不一定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麻醉精神和单面人。由于过度沉溺于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同时,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三、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四、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五、卫星直播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目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e-mailbbs,甚至手机(群发)也算。在WEB 2.0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是话题的中心,数亿计的网民一同创造了“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将大众传播的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功能都进行了放大的发挥,它比传统媒介将媒介功能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由于其个性化和共享性,使得信息量更大,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网络交互性的存在,使得媒介的社会监控、协调关系、文化传承提供娱乐的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同时还产生了新的媒介功能,即自我展露和获得认同的功能、建立虚拟社区并获得社区新成员角色等等功能。这是由于自媒体不仅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共同载体,而且因为自媒体强烈的个人化和平民化的特征。
  当然,自媒介也有媒介的负面功能。实际上,由于网络信息的浩瀚性,全球连通性以及自媒体的自说自话的强烈特性,使得人们会在自媒体上花更多的时间,会更容易产生麻醉效果、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暴力色情对身心的伤害以及地球村里民族文化和文化认同危机等等。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高度自由化等特点,使得网络的监管很难,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更容易产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坏的影响。

  三、论述题 (四选三)
  1 从山西黑煤窑“封口费”事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整顿电视购物节目,到百度竞价排名黑幕被曝光,谈谈媒介的规范管理。
  育明教育解析:属于控制研究中的规范理论那一块,还结合了众多热点事件。规范管理在郭书及50题上都有涉及,本题应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先把这些事件列一下;再用运用郭书上的理论分析,注意这里的事件中既有传统媒体,又有网络媒体;然后自己再稍微发挥几句就可。

  2从校内网,facebook,博客到美国大选奥巴马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请谈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特点及对个人,企业及社会的影响。  
  解析:这个算是热点和网络传播的考点,没想到这类题型竟然出现在论述题中,基本上没太多传播学基础理论的内容。而以前这种体制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之中。其实题已经给你提示了,博客、校内、奥巴马基本上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化媒体对个人、企业、政治、社会的影响了。基本用事件谈开去就行,考的主要是对社会事件的广泛关注。大家要留心这方面,现在综合知识二的题越出越大胆了。
  答: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是与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后的重要应用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意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密切相关的。网络社会化媒体能够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不仅能够满足网民个人基础资料存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用户“被人发现”和“受到崇拜”的心理感受需求,能够满足用户“关系建立”和“发挥影响”的需求。从宏观的角度看,具体的形态包括博客及微博客(如国外的Twitter等;国内的饭否网等)、维基(如国外的Wiki等;国内的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图片分享(如国外的Flickr等)播客及视频分享(如国外YouTube等、国内的土豆网、优酷网等)、论坛(如国内的天涯、凯迪等)、社交网络(国外的MySpaceFacebook等;国内的开心网、校内网等)和网络社区(如国内的猫扑等)等。
  它具有以下的特征:一、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二、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们估计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受保护的内容除外;三、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广播”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四、对话:传统媒体以“广播”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五、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六、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社会化媒体所蕴含的另一格概念是回归人本。分享观点,在艺术、思想、商业等方面写作,激烈的争论,寻找朋友、合作伙伴或者梦中情人——这是建立人类文明的基础。社会化媒体的创新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个人而言,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平台和内容信息,以及自己表达和交友的空间。人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捷的寻找信息、灵感、志趣相投的朋友、社区或者合作伙伴。对企业而言,在社会化媒体中,新观点、新服务、新商业模式、新技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不少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模式使得企业有了发展更广阔的平台。对社会而言,它丰富了人类信息系统,使整个社会网络跨时间空间整合在一起。(另外,大家再结合事件谈谈,自己发挥吧。)

  32008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请结合其内容分析其对大众媒介的影响。
  育明教育解析:跟07年考的《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有的一拼,答法也相类似。主要是介绍内容和分析意义和影响。
  答:20081017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开始实施,与此同时1990年的旧条例宣告废止。新条例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采访对象的同意,无须向相关单位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另外,新条例放松了对通信器材的限制,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因采访报道需要,在履行报批手续后,可以临时进口、设置和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新条例的诞生使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的程序被大大简化,受到的限制减少,采访将会更加便利。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新闻领域进一步深化。
  新条例的颁布给外国记者在中国更便利的采访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将会把目光投向中国。无疑将使国外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数量增多,同时报道的质量也会提高。这将为世界报道中国和了解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在国内新闻报道领域,诸多外国媒体正以其雄厚的实力对中国媒体形成压力。国外媒体将会在国内新闻上从国内媒体那里分流一部分受众,国内媒体的权威性也将会受到影响。国内媒体在国内新闻资源获取方面的先天优势减少,在越来越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内媒体不能再期望只靠新闻资源优势与外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先练好内功。目前国内的新闻媒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容乏味,宣传味浓厚,可读性差,市场化程度低。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及时、公正,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注重新闻的传播效果。树立现代新闻观念,提高采编队伍的素质,从采访深入、观点深刻等方面展开与外媒的深层次竞争。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新闻媒体应该提高自己的市场化程度,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效率,探索并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赢得经济效益。
  相信在中外媒体的竞争将会给中国民众提供更丰富的新闻报道,国内媒体也将在二者的竞争中不断成长。

  4、根据一段材料写一段评论(不超过800字)
    从《一声叹息》中的“打电话用吉通卡”,到《手机》中的摩托罗拉来电铃音,冯小刚的电影可谓最大限度满足了赞助商的需求。冯小刚前日承认,因为广告赞助占到了新片《非诚勿扰》总投资的一半,这部影片中植入的广告相比他以往的作品达到了井喷。但他同时也保证,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将不会打折。
  育明教育解析:热点/批判学派。此题首先要符合新闻评论的格式,没学过新闻学的同学找本新闻评论的书来看看格式就行,然后承题、分析、结论。可用到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文化工业理论、鲍德里亚的理论、狂欢理论、编码与解码理论、媒介控制理论、受众即市场理论、费斯克两种经济理论等等。选择一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即可。毕竟文化工业都在真题中出现了过好几次,所以本题也可以用文化工业来谈,还是两方面来看,即批判性和民主性两点。答案请参考06年综合知识而的简答题“用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两个概念分析超女”。

 

测试真题的目的有以下三点

1、对前期阶段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记忆

2、阅卷老师进行加盟指导,传授答题的思路和技巧,掌握答题的思路以及正确的方法。

3、老师将答题方法和重难点进行梳理规划,使同学们真正把握出题人的命题规律和方向。

专业课复习方法和建议如下:

育明教育有最权威的考研内部信息,归纳考试重点,笔记、资料、视频、一对一授课以及集训营进行学习提升

具体专业课复习规划时间如下:

联系人:王老师qq1362848823   手机:15311897261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