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

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考研真题解析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     作者:宋老师      点击量:1303

2007年战后国际关系史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5ⅹ8=40)

大西洋关系宣言

背景:

二战初期,在德军进攻波兰的同时,苏联火中取栗,先是挑起苏芬战争,成功地改变了列宁格勒的战略态势;接着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利用德军东进之际,进军西部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反将祸水引向西方;但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未参战的美国,以总统罗斯福为首,于8月初在大西洋纽芬兰海面的一艘军舰上,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两国要员参加了会晤,并经过三天协商,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宣言》。

1941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共同宣言,宣布反对扩张和使用武力,主张政治、贸易、经济、公海自由。这个宣言在主要方面奠定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内容:宣言承诺: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将保护各民族国家的领土完整,并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己的政权和政府。在经济往来和贸易上,各国无论大小,都将享有平等的权利,美英等爱好和平的国家将致力于摧毁纳粹政权,解除侵略他国的好战国家的武装,重建世界和平等等。

影响:

苏联声明基本上同意大西洋宪章各项基本原则;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这场战争;这个宣言无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主张民族平等团结的,公平贸易往来的文件,是一份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宣言。它倡导和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之后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首先,(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著名的观点)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如果发生核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但世界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生命将从地球上消失。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其次,“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安全和繁荣构成基本威胁。而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并未像过去预料的那样走向死亡,因此,应该抛弃过去所宣讲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矛盾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他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第三,“新思维”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传统的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均衡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戈氏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苏联不需要部署大量武器和维持400万军队来保护自己。传统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目的是打败苏联的敌人。戈氏认为军队的目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防止冲突和战争。也就是说他把军事力量置于防御的基础之上。还有新思维非常重视对外关系与国内政策之间的联系,认为外交实践的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雁行模式

1956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他在考察日本出口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发现,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国产品逐渐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然后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日本在创造出新产品竞争优势的过程。1984年,另一位日本经济学者阿部用雁型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赶超的过程。一些学者将东南亚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所形成的阶梯型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概括为“东亚模式”。

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消除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达到的一种经济状态。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之中。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本要素。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降低。经济的稳定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

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因此,经济安全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等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这样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评估标准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发展能力;资源、劳动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和防止、化解社会冲突能力等。具体指标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预算赤字、国债、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状况等。确保经济安全是“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政治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在196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并于1970年代成型,在己故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及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之所以称之为“新”,是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提出这种主义的具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触保守主义;第二,新保守主义较为曲解现时的保守社会政治思维,这种主义是从不少二战后的知识根源中导出,包括文艺批判及社会科学。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非政府间组织(NGO)

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比如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国的各种NGO。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

8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Colou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经过社会动员,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动荡,给执政者形成强大压力。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因为没有采用军事手段,所以没有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但在军队与民众发生冲突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简答题(10ⅹ4=40)

东亚首脑峰会机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有关立场

东亚峰会的概念最早是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于2000年提出的,而东盟也早在1995年就决定在举办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时,欢迎其它亚洲国家的首脑参加。1997年年底,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3”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01年,参加“10+3”会议的东亚13国26位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报告,为东亚地区合作提出了发展蓝图。2004年,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10+3”领导人会议决定,2005年在吉隆坡召开首届东亚峰会。在东盟的推动下,首届东亚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与会领导人提出了17项具体领域合作倡议,签署了《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第二届峰会于2007年1月在菲律宾宿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三届峰会于同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与会领导人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东亚峰会作为东亚地区一个新的合作形式,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为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由当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有16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6”峰会。目前,峰会已初步形成经贸、能源、环境部长的定期会晤机制,但仍主要通过外长工作午餐会或非正式磋商以及高官特别磋商,就峰会后续行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交换意见。

日本的“非核三原则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

简述中非合作的成就与意义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非双边关系本身,而是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意义。1)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争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方

面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2)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有着重要意义。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非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论述题(35ⅹ2=70)

为什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比其他区域性合作组织快?

首先,简析欧盟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其次,分析欧盟一体化顺利进行的原因。

最后,总结出区域一体化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首先,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

其次,介绍建构主义。

最后,通过建构主义分析冷战后的中日关系,并列举实例说明。

(来源:育明教育网  www.yumingedu.com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