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研报 > 国际政治考研重点词汇精编

国际政治考研重点词汇精编

时间:2015-06-20     来源:育明考研     作者:王老师      点击量:1278

《育明教育专业课新攻略:国际政治考研重点词汇精编》

以下名词是育明教育北大国关学院金牌讲师从自己日常总结和国关命题老师研究方向并结合北大国政概论历年具体实际考查要求汇编而成。笔者把名词解释进行系统分类,并划分重点程度,考生可根据自己情况灵活掌握。

 

1.全球治理: 基本观念是多样性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行使本国和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职能,它强调国际行为体的多元性与多样性,主张将多个组织,多个层次和决策部门子系统通过跨国网络处理国际关系,其基本标准是效益。

2.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 国家总是有具有权力欲望的人所领导,因此国家天然就有追求无限实力的欲望,即它们不停地寻求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和统治。

3.肯尼思 沃尔兹:他是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界最著名的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国际政治理论》。以他为首的新现实主义学派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学派强调国际政治权力的同时,发展了相互依存理论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重视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注重经济和伦理对国际政治影响,认为国际政治不仅冲突和对抗,还存在协调与合作,从而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4. 汉斯·摩根索:他是美国现实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以他为首的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际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目的,系统揭示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现实。其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途径。

5.均势: 该理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国际体系中国家均势均衡。它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理论前提,将国际体系看成一种自我控制,自我制衡的机制,将国际交往看成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权势竞争,其基本功能是维持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势均衡。它在解释特定历史时期某些案例时起到很好的作用。

6. 博弈论:game theory,也叫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是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研究理性决策之间冲突与合作理论,它以对方行为作为行动依据,以取得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7.第三条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进行的探索,要在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新的出路,在国际关系上表现为新干涉主义。

8.新自由主义:该理论主张(一)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中国家是寻求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体;(二)国家在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掌握充分信息;(三)世界依赖加深,从而认为各国相互依赖增加产生国际制度,其反过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世界制度。其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给东欧和拉美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9.反突厥主义:其源于沙俄时代受压迫的鞑靼人,其宗旨是要联合从小亚细亚到中亚的所有突厥语系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它与泛伊斯兰主义结合,产生东突厥斯坦运动。

10. 霸权稳定理论:它是美国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认为一个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最重要的,这种稳定秩序就是一种公共物品,所有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但中小国家不可能提供这种公共产品,只有某个霸权国家才有权力,能力,动因提供他,即有一个霸权提供稳定。

11. 民主和平论:该理论观点是和平与国家政治制度有关,民主国家之间不开战,战争发生在民主和非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民主国家间和平是由民主属性决定的,民主能保证和平,民主国家越多,和平面积就越大。如果所有国家都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那么战争就永远消失了。冷战后美欧在全球推行“扩展民主”政策就是受这一理论影响。

12. 历史终结论:它是由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实质是一种共产主义失败论。它认为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结束标志共产主义政治力量的终结。世界历史只有一个道理: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

13.军备控制(arm control):它在原则上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某种类型的武器系统给予限制或削减。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削减军备;二是限制军备。就实现途径,它包括各种旨在防止战争意外爆发和限制战争破坏而签署的国际协定,还包括国际法中的惯例法原则。军控在一定意义可视为裁军一部分,但又不同于裁军。一个成功的军备控制进程是有效裁军的基础,是增进国际安全的必由之路。

14. 裁军(disarmament):从严格意义上讲裁军指销毁武器装备和减少战斗性人员。一个成功的军备控制进程是有效裁军的基础,军控与裁军都是增进国际安全的必由之路。

 15.逆裁军:当国际社会努力进行军控和裁军以维护国家安全时某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无视这种潮流而增加军备的行为。

16 一党优势制:或称为主从政党制,一党多元制,即在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党但只有一个长期执政垄断政权,如20C90D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 寻租:指个人或集团为自身经济利益对政府的决策或权力执掌施加影响以获得垄断价格的行为。

17.种姓:源于古印度,印度社会根据人的地位尊卑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来还产生了第五种姓即贱民,不同种姓间的人不能通婚,它实际是一种阶级压迫直到现在还存在。

18.建构主义:它最早作为批判理论的分支,但在冷战研究新现象新问题的广阔领域而独立起来成为非主流范式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建构主义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做了新的解释,从建构的角度来审视传统的国际政治概念,强调从国际社会的基础发展变化来解释国际政治现实。它在方法论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整体对个体作用即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温特,这里建构也包括解构。

19.安全困境:安全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目标,但其作为一种国际资源并非是无限的,各国追求安全

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冲突乃至于战争。安全困境正是产生于这样背景之中,安全困境被看作“国家间关系最重要最广泛特征”,是存在国与国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甚至相对抗的紧张国家关系状态。

20新帝国论:它认为以前帝国都是不好的,只有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好最仁慈的帝国,维持这样的帝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民主自由和人权,其政策主张是美国依赖其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将自由民主价值观扩展到全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表现为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等,对伊战争是新帝国论首次实践。

21.单边主义:美国一超独霸,绝对优势,不受束缚,完全按照自己利益,为所欲为,拒绝多边主义束缚,冷战后越来越明显,小布什《反导》《京都》,就是证明单边主义。

22.先发制人:2002年6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对西点军校毕业生说:“如果有必要的话,先发制人以阻止恐怖主义对美发动袭击”。这种先发制人的姿态与遏制威慑战略截然不同,原来冷战政策建立在理论上敌方不会袭击美国,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会发出毁灭性报复。先发制人实质是进攻性防御,它使美国能够更加为所欲为的干涉别国内政,违背国际法准则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障碍。

23.恐怖主义:它是指国家,组织或个人以恐怖组织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畸形发展。它往往使用诸如劫机,暗杀,绑架,爆炸等极端手段对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而形成一种社会恐慌。恐怖主义者不仅针对政敌,更多的施加暴力于无辜,防碍国际接触和交流正常进程,影响国际交通安全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严厉谴责。

 24.阿以冲突:它是战后中东政治和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是中东错宗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集中反映,引发了中东地区几次大规模战争。阿以冲突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未解决。其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巴人民恢复民族权利问题,二是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的问题,而前者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25.克什米尔争端:它是印巴关系的症结。克什米尔全称为查谟-克什米尔,位于南亚半岛西北部,在印巴中阿之间。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一个土邦,面积为19平方公里,穆斯林占人口的72%。根据印巴分治原则,穆斯林占多数为巴基斯坦,但英国为制造矛盾,把其作为未定的国家和地区,让它自己选择。印巴为此爆发3次战争且冲突不断。

26.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正统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而分成两派。大多数人认为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制定继承人,同意从先知的年长的忠实信徒中选择继承人——哈里发。这部分人奉先知的逊奈,即先知的道路行为习惯作为行为准绳和效法的榜样,因此被称为逊尼派。

27.什叶派:伊斯兰教的一大教派,穆罕默德死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信徒意见分歧,一小部分人深信穆

罕默德生前指定自己的堂弟和女婿阿里为继承人。这部分阿里的追随者因此组成了什叶派,坚持只有先知的家族才拥有继承权并认为阿里以前执政的哈里发都是不合法的。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有资格作先知的继承人;什叶派政治宗教和政治领袖被称为伊玛呣。

28.哈马斯:Hamas,即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它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激进组织。它由亚辛在80年代成立,主张以圣战的名义通过暴力活动采取恐怖主义手段打击以色列侵略者建立伊斯兰国家。该组织在巴勒斯坦有相当力量,多次制造对以色列的恐怖活动。

29. 法塔赫(FATAH):即巴勒斯坦解放运动,1958年有阿拉发特领导在科威特秘密成立,其宗旨是坚持团结巴勒斯坦各阶层人民共同反对以色列的民族主义路线。该组织属于温和派,是巴解组织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抵抗组织。

30.巴解(PLO):它是巴勒斯坦各游击队组织和各方代表参加的一个联合组织。1964年成立,长期以来由阿拉发特担任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它主张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其任务不仅在军事上对以侵略者进行反击而且把重点放在政治和外交攻势上以进一步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它先后得到各大国际组织承认。

31.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其原意指美国新教徒中出现的鼓吹蒙昧主义,要求遵循基督教信仰中原始的根本的正统的信条的一种潮流。现多指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产生的复古主义思潮,其基本主张是以复兴伊斯兰为旗帜回到《古兰经》和《圣训》原始教义上去按照伊斯兰建立宗教政权,严格遵循伊斯兰传统价值标准的社会以对付外来挑战拯救穆斯林世界。

32.绿色和平组织(运动):一个非政府性的国际间保护生态组织。1971年由加拿大工程师戴维倡议成立,其宗旨是反对核试验与核军备,反对滥杀濒危生物,反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并进行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唤醒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该组织所进行的活动被称为“绿色和平运动”现有成员100多万,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目前总部设在伦敦。

33.绿党:西欧国家是绿色运动的中心,很多国家都有绿党其中以德国绿党最大。该党组织松散,主要有青年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纲领是以生态环境和民主制度为支柱,建立一个生态良好,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的福利社会。

34.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萌发于冷战时代。在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倡议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维护独立,主权,民族经济文化斗争,反帝反殖反霸。发展国家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章程。定期召开首脑会议,中国1992年成为其观察员国。

35.亚欧会议(ASEM——Asia-Europe Meeting):召开亚欧会议的倡议有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94年提出,目的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亚欧两大洲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从而得到亚欧国家的响应,首次亚欧首脑会议于1994年在泰国曼谷举行并去确定以后每两年轮流在欧亚举行一次。目前已举办五次,成员国包括亚洲10国,欧盟和欧盟委员会,亚欧会议大大加强了亚欧联系。

36.APEC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成为潮流,亚太地区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倡议下,1989年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性质为官方论坛,采取协商一致的方针,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1991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正式加入该组织。该组织在全球化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

37.OPEC 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它是于1960年在伊拉克巴格达成立的政府间国家组织,目前总部设在维也纳。其对成员国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目的在于消除不必要,有害的价格波动,确保石油政策价格稳定,保证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获得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的经济的长期石油长期供应。

38.博鳌亚洲论坛:他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也是亚洲国家建立的一个亚洲人自己的论坛,旨在为亚洲各国政府,工商和学术界领袖提供就亚洲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致力于区域经济整合,推动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从而获得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普遍支持和广泛关注,每年定期召开,论坛总部永久设在海南博鳌。

39.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它是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国际组织。1967年正式成立,创始会员国是东盟五国,现已发展到十国。其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的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共同体奠定基础。东盟努力加强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从而成为亚太地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40.欧洲联合三级火箭:欧共体首任主席哈尔斯坦曾说,欧洲建设是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联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三级是政治联盟。随着欧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三级火箭将逐步得到实现。如果最终实现,欧盟将作为一极在国际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41. EU:欧盟,原为欧共体,是二战后西欧国家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它是一个逐步联合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政治和经济实体,是世界国际组织典范。1993年1月1日改名为欧盟。

42.马约:1991年12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俗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他包括《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他规定欧共体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从经济集团建设成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

43.G8:八国会议,它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与会八国(美英法德意加日俄)被称为八国集团。1975年在法国倡议下召开讨论经济问题的西方主要国家首脑会议,最终形成七国首脑会议,解决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从经济到政治),诸如经济形势政策世界贸易南北关系和其他问题。俄国加入后被称为八国集团。

44.东盟亚洲论坛(ARF):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具体变化,东盟国家看到任何一个成员都无法单独应对来自区域外的强大压力和挑战,东盟对安全关注从国家层次扩展到地区乃至于全球层次,于是发起成立东盟地区论坛,邀请亚太各主要国家与会。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亚太地区高级别,大规模讨论区域内各种重大问题的场所。

45.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首脑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从而正式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随后上述五国先后在各自首都轮流举行首脑会晤并发表一系列合作声明,进一步巩固上海五国合作机制。2001年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举行首脑峰会最终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并宣布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宗旨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扩大到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全方位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不结盟,开放性,不针对第三国的合作机制为探索新型国际关系新安全观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6.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1996年日美发表“安全保障宣言”提出修改原有《合作指针》,于1997年出台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原来相比:(一)新日美同盟关系重新定位(二)防卫合作范围扩大,有本土防卫变成周边事态,从而把台湾包括在内(三)日美防卫合作方式改变(四)加强日美防卫合作机构建设。它事实上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做了某些安排。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该战略由日本在1980年正是提出,主张通过日本强大的经济力量为主要手段积极参加国际社会重大问题解决从而提高日本国际地位最终成为政治大国。这一战略是战后日本第一个具有全局观点和长远考虑的国家总体战略,是日本在80年代推行大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针。

47.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PKO法案):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就是否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的多国部队发生争议,日本政府为显示其所谓正常国家地位而以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由向外派遣军事力量,1992年该法案在国会通过,确认了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合法性,标志着战后日本安全战略一大转折。

48.《全面核禁试》:1994年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启动,由于印度反对,1996年交于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该条约,它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49.超越遏制战略:它是由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美国对外战略。1989年布什在Texas某大学发表讲话并表示这是整个90年代美国对苏政策,要建立“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其基本内容为(一)该战略不仅是遏制苏联扩张主义,而且目标是使苏联成为国际社会一员(二)美国希望苏联改革并引导她同过去决裂(三)鼓励苏联开放,多元和尊重人权(四)为防止苏联扩张美国必须保持强大。这一战略反映了美国对苏联战略由武装对峙转向寄希望于内部变化,对促使苏联社会剧变有一定影响。

50.星球大战:20世纪80年代为了重新夺回战略力量对比优势,里根政府决心发展防御系统,准备建立以太空定向能为主的综合反弹道导弹体系,这就是战略防御计划。它给后来带来深远影响,克林顿和布什执政时期把重点转向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

5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于2001年11月签署,标志着中国与欧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最大自由贸易区。中-东自贸区其目标不仅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还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交通设施及湄公河开发等广泛领域合作,这必将促进东亚地区整体竞争力,将会对21世纪政治经济产生及其深远影响。

5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美国东北部美苏中英法等44国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后来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会议,由此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它奠定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础。70年代美国经济霸权衰弱,美元贬值,该体系崩溃,但由此产生的三大组织在当今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发挥关键作用。

53.IMF: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12月,其宗旨是提供协调机构以促进国际间金融货币合作;稳定外汇汇兑,促进世界贸易扩大与发展;调整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刚成立时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所控制和操纵,70年代后成为发展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争取建立新秩序的重要阵地,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

54.WTO:即世界贸易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它是在原关贸总协定(GAFF)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为其成员国,它确立多边贸易体制原则,促进了公平竞争,保障各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55.东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和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到东亚以及世界的东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进而出现经济衰退,其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深,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然而危机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外因上看是国际游资的巨大冲击和外资撤离,但危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

56.进口替代战略:又被称为“内向型发展战略”,五六年代亚非拉不同程度推行这一战略,通过该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建立一些现代工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降低了,但它实践上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事实证明,该战略在短期内和特定条件下产生积极作用,在条件成熟时要适时实现战略改变,即“外向型发展战略” .

57.京都议定书:为了21世纪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方缔约方大会。经过紧张而艰难谈判,会议通过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虽然美国在该条约签字,但布什上台后推行单边主义撕毁了该条约。

58.超限战:它是指超越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这就意味着战争手段无所不用,信息无所不至,战场无所不在;意味着一切武器和技术的叠加;意味着横亘在战场和非战场,军事和非军事两个世界全部界限都要打破。这必将意味战争法则修改乃至战争法的修订。

59.有事三法案:它是指当日本受到外敌攻击或外敌威胁所持的立场,是与自卫队行动和美军行动相关的法案,其中心内容是强军与备战,三法案成为法规,扩大了日本自卫队参与境外军事行动的自主权,为自卫队进一步整军备战提供了保护伞,为踢开和平宪法的不战条款铺平了道路。

60.首脑外交:它是指最高政治级别即外长级以上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的外交活动,好处在于能够增加彼此信任便于直接解决重大问题,有利于限制参与方国家地位及公众对其政策的支持度。

61.多边外交: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多个国际活动行为体参与同一个国家协调行动;二是通过参与多个国际行为体组成的地区性或全球性国际组织活动以达到外交目的。

62.新现实主义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在吸收借鉴科学行为主义方法基础上,形成新现实主义学派,传统现实主义学派重视个人和国家,新现实主义强调从国际体系层面解释和分析国家行为及利益。他主张(一)国家仍是国政活动中心,追求政治经济权力(二)军事力量地位下降(三)总体体现无政府状态但相互依存加强,国际合作秩序重要(四)国际体系自在性独立性对国家影响,重视全球安全研究(五)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微观和宏观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悲观理论,认为国家信任程度很低,重视物质力量对国政决定性,不相信国际伦理,规范,机构在国政的巨大作用。

63. 犹太复国主义:又称为锡安主义(音译),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摩西赫斯等,是在一种号召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返回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政治思潮及其以这种思潮为目标的运动。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