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平衡(选择题X3)
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个项目区分为二:
1. 自主性交易,系由生产经营、单方面支付和投资的需要所引起;
2. 调节性交易,是因国际收支其他项目出现差额,需要弥补,才相应发生。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必须依靠调节性交易平衡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则为国际收支失衡。
(二)几种收支差额
1. 贸易差额:指商品进出口差额。
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项目,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对国际收支总的状况起关键性作用;
贸易差额的状况对国内生产、投资和消费可以产生促进或破坏作用;
由贸易差额对长远的国际收支态势有深远影响。
2. 经常前差额:指经常项目下贸易、服务和转让收支这三个项目的差额相抵后的净差额。与贸易差额比较,经常项目差额更能精确地反映一国对外债权债务关系变化的状况。
3. 国际收支总差额
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合计所得的总差额。它与一国国际储备的增减相对应。国际收支总差额如果是顺差,则国际储备相应增加;反之,则国际储备相应减少。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题F1)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国、因时而异,主要有:
1. 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
2. 受经济结构制约;
3. 受物价和币值的影响;
4. 受汇率变化的影响;
5. 受利率变化的影响;
6. 受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可能是不同影响因素效应的叠加,也可能相互冲抵。当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时,国际收支的失衡就不可避免。
(四)争取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若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有大量逆差,则外汇短缺,本国币值下跌,短期资本外流,严重时会导致货币危机。
顺差也是失衡。由于外汇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上升,会抑制出口,并增加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持续有大额顺差,则有可能影响本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会招致别国的抗议和报复。
国际收支平衡,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把握:
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对于保证当前的对外收支能力,是必要的。但如作较长期的考虑,则可突破必须保持当年度平衡的约束,作长期战略性安排。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的出发点应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形成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为此,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上有赤字是可以允许的。
(五)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分析题F2)
1. 采取财政手段。
2. 调整汇率,以调节进出口。
3. 调整利率,以影响资本的流出入。
4. 利用政府间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5. 实行外汇管理,对外汇收支与汇率实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预。
6.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外汇管理在现阶段是调节国际收支最有效、最迅速的手段。
(选择题X4)
三、国际储备
(一)国际储备的作用
国际储备是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传统上认为,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维持汇率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储备越来越被看作信心的标志。同时,高的外汇储备,对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者也是一个“震慑”。在一些转轨国家中,储备还常常被用作改革基金,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支付困难。
(二)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选择题X5)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可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外汇储备。【最重要】
(三)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分析题F3)
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是调节外汇收支和市场总供求的重要手段。
1. 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选择题X6)
(1) 外汇储备增加,会增加对市场均衡的压力;
(2) 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
(3) 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低而蒙受损失。
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国家影响国际收支的有效程度等诸所因素。有一种说法,认为维持相当于本国3-4个月的进口额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这类指标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又极为复杂。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就要求必须持有较为雄厚的外汇储备水平。
2. 在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管理:
(1) 要考虑资金安全;
(2) 要考虑保持流动性,即保证储备资产能够灵活兑现,以备随时运用;
(3) 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拫据资产多样化的原则,应把一部分资产投资于稳定成长的证券上,以获取收益。
四、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也称国际资本移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移动过程。
流动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国的资本收益率不同(选择题X7)。有时也会与相关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状况、市场成熟程度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等有关。
根据时期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根据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1. 整体上看,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1) 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
(2) 有助于全球性国际收支的平衡;
(3) 国际直接投资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4) 国际证券投资使投资者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组合,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2. 不利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也冲击了所在国的经济,便捷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国际资本流动,无论对输入国经济还是对输出国经济,影响都是多渠道、多方面的;而且任一方面的影响大多是有利有弊。
(三)我国的利用外资
外资,是指在本国境内使用、但所有权属于外国法人和自然人的资本。香港、澳门、台湾属于单独关税区和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所以这几个地区在大陆的投资,也视同外资。
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措施。它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等。
(选择题X8)利用外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国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四种。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导方式。此外,还有项目融资、国际金融租赁等。
(四)外债
外债,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有偿还义务的负债。外债的债务形式主要包括有价证券、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金融租赁等形式。从债务的期限看,分为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
我国的外债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等。
(五)外资、外债的规模管理
对外债,应进行规模管理。外债规模影响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
(1)规模过大,势必增加以后平衡外汇收支的难度;⑵利用外债,要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如果规模过大,可能迫使财政收支失衡和银行信贷的过渡扩张。
确定外债规模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资金的缺口(包括外汇缺口)和偿还外债的能力。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外债规模的指标包括:
(1)偿债率(外债偿还率)——20%;
⑵债务率——100%;
⑶负债率——20%。
这些均属参考指标,应予注视,但非绝对不可逾越。
借外债,要进行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
对于外债的期限进行管理也是外债管理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指标是一国的短期外债占整个外债的比例。
五、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一)贸易收支中人民币资金与外汇资金的转化
贸易、服务项目收支的实质,是国内外商品、服务的转换。
完成这种转换需要借助两种货币形态:外汇与人民币;随着商品、服务的不断交换,必然反映为外汇资金与人民币资金的不断转换过程。转化过程如图:
(二)资本收支与人民币资金
资本项目收支反映为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同时,必然涉及本币资金:
1. 利用外资,需要有配套人民币资金。有两个层次的配套:
建设项目的配套;与项目有关的生产、能源、交通、商业、生活设施等新建或扩建的配套。
2. 利用外资的还本付息。大体可分两部分:
(1)在项目投产前的还本付息。通常要求银行或财政给予支持。
(2)在项目建成投产后还本付息。如果项目在还款期内其利润收入不足以满足还本付息的需要,也还需要另找资金来源。
(三)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国际收支,必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状况。这种影响因汇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1)外汇收支顺差,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外汇库存净增长,货币供给量净增加,逆差则相反。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保持汇率。如外汇供给过大,汇率趋降,央行会收购外汇。商业银行把外汇卖给中央银行,相应增加存款准备金,从而构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如外汇供给不足,央行售出货币,货币供给会相应缩减。
2.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对比的变动来调节。
由于政府不再进行干预以维持某一固定汇率水平,外汇收支引起的汇率浮动会使外汇收支的逆差或顺差可能在较短期间得到某种矫正。因而从理论上说,不致因外汇收支逆差或顺差的长期存在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扩张或收缩。
不过,实事上极难出现这样的“理想”状况。
(四)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
中央银行对汇率的调节是通过买卖外汇进行的。操作机理如图:
RS—人民币供给曲线
Rd、Rdl—人民币需求曲线
中央银行进行调节汇率的外汇操作,是以外汇储备为支撑的。但并不单单依靠外汇储备。在经济生活中,中央银行有能力影响汇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布政策从而改变私人市场行为来获得的。即与“宣示效应”配合进行。
(五)冲销性操作和非冲销性操作
冲销性橾作是指当:T率出现不恰当波动时,中央银行一方面进入外汇市场抛出或补进外汇,使汇率达到适当水平;与之同时,中央银行则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等国内资产来抵消因干预汇率而释放或回笼本国货币的影响,以维持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
非冲销性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买卖外汇、干预市场的同时,并未采取任何抵消因干预汇率而影响本国货币供给的措施,从而外汇买卖的结果是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净增或净减。
一般来说,兼顾内外的冲销性操作是较好的选择。(选择题X9)
详细信息可以联系育明教育姜老师,电话:15311220200,QQ:1737503498或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13641231496,QQ:245962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