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区招生新闻传播硕士MJC的硕士院校有:
985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211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防大学
普通学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体育学院
综上所看,北京地区招生MJC学校一目了然,虽然说是专业硕士,但是近年来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北大人大一些学校报考比例高达1:20,导致本专业竞争度越来越大;关于备考这一点还是要说一下,本科科班出身,英语好的俄学生可以考虑一下985第一梯队的学校,备考时间至少要一年;第二梯队的需就是一些211的学校,理工类的学校会比综合类的更好考一点;第三梯队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学校,跨考的英语一般的学生,可以尽努力去试一试;不得不提一下中传是业界内综合能力较强的学校之一,可以和第一梯队的985学校相媲美,中传招生此专业院系较多,分数更不相同招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对于要备考的学生,要在选学校这一关上就要好好的考虑一番,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难度可达的,经过复习之后才可以可取,切不可目标太高远。
像MJC两门专业课考察的时候会有想通点,很多会在334出现的概念也会在440里面出现,334较为注重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也会有针对案例分析运用理论分析作答,440择会考察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等;当然每个学校具体考察的时候会有侧重点及其学校特色,还是要以学校风格为主,对这个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平常也要多留意观察一些新闻热点大众热点问题,培养这个专业敏感度。
2019年招生目录:

推荐使用参考书:
《传播学教程》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传播学引论》
《新闻理论十讲》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
《中国新闻史》
《新闻伦理法规》
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期刊杂志:新京报评论、《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现代传播》、喻国明老师的相关知网论文;
历年复试分数线及录取名单:

2018年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安排
复试分数线:
新闻与传播专业:政治60分;英语60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385分 ;复试比例:180%
复试总分:300分,
其中笔试100分,60分以下不及格;
英语口试:20分,12分以下不及格;
面试:180分,108分以下不及格;总分低于180分为不及格。
2018年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时间为3月16日、17日,具体安排如下:
2018年3月16日(周五)
全体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在13:30-14:30到京师大厦9307报到、交材料及复试费100元。
请按照《硕士生招生复试与录取须知》准备复试材料,包括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1份、学生证、毕业证书及复印件1份、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红章)以及能够证明个人能力成果的相关材料等。
全体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笔试,笔试成绩为100分。
笔试时间:3月16日下午15:00——17:00
笔试地点:京师大厦9308
2018年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中英语部分的考核放在专业面试中进行,但英语部分的考核和专业面试单独计分,分值分别为20分和180分。
2018年3月17日(周六)
各专业进行英语部分考核和专业面试两项。
开始时间:上午8:30
新闻与传播专业面试地点:京师大厦9308
录取原则: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
录取办法:按总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复试(笔试、面试、外语口试)总成绩及单科成绩不及格者均不予录取。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334综合
一、简答(20*2)
1、国学的基本分类,挑一个展开并写出书名举例
2、怎样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呈现
二、论述(40*1)
新媒介发展迅猛,大学生具有新媒介素养的意义,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三、新闻写作(70*1)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出了一段讲话,即对文艺作品的要求,突出“精”的含义,结合大众传播媒体的文艺产品实例,写篇新闻评论。
新闻与传播440基础
一、名词解释(10*5)
1、舆论领袖
2、接种免疫论
3、把关
4、从中现象
5、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答(40*1)
受众观念的演变,并对其进行评价
三、论述(60*1)
结合传播实例论述选择性定律对受众感知和接受信息的影响。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
2.VR
3.官方舆论场
4.民间舆论场
二、论述题
1.直播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2.对互联网管理的看法及建议。
三、改写题
改写标题,140字简讯,600字以内评论。
材料:中青报关于AlphaGo zero击败AlphaGo人工智能的新闻。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议程设置
3.意见领袖
二、简答题
1.新闻实践在未来媒体语境有何尝试与突破。
2.社交媒体与门户网站的区别。
三、论述题
1.新技术形势下,麦克卢汉的理论有何意义和启发。
2.论社交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是否被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