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硕士 > 2019年中国社科院金融硕士考研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2019年中国社科院金融硕士考研真题解析(育明教育)

时间:2019-04-28     来源:《金融硕士习题集》     作者:宋老师      点击量:521

第二节  货币供给

考点1:基础货币及其变动因素

1.基础货币含义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额。 BCR

2.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1)基础货币恒等式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中央银行资产—除准备金和发行在外货币之外的负债

即:基础货币=央行购买的政府证券+对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央行其他资产—(央行资本金+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政府部门在央行的存款+国外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

(2)央行资产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从央行资产的角度考虑,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有:央行购买的政府证券;对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央行其他资产。

因此凡是央行资产的上升都会使基础货币发生同等规模同样方向的变动。

①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

结论: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对基础货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

②国外资产

国外资产: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黄金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在国外资产中,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几乎唯一来自于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中央银行收购企业或居民的黄金或外汇时,比如在我国直接发行货币兑换银行体系中的外汇,然后使用央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冲销多发的基础货币。

(3)央行负债业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从央行负债的角度考虑,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有:央行资本金;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政府部门在央行的存款;国外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

因此凡是央行负债业务的变动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发生反方向同等规模的变动。

 

(4)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对基础货币B的影响

财政赤字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增加税收 ;发行政府债券;发行货币 。

①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政府借款)。则基础货币会扩张。

②增加税收。

财政存款一旦支用,会增加流通中的通货或增加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B增加。一增一减,B不变。

③政府发行债券

若政府对公众发行债券,财政存款一旦支用,会增加流通中的通货或增加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B增加。一增一减,B不变。

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发行政府债券,则基础货币会扩张。

④政府发行通货直接融资:直接增加流通中通货的数量,属于货币扩张,直接增加基础货币。

考点2: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1)货币决定因素

该模型的货币决定因素主要有:基础货币,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公众持有通货与活期存款比率(也成为通货比率或者现金比率或者现金漏损率)。

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商业银行的全部准备金,货币供应量

其中,

(2)模型推导

由于商业银行的全部准备金包括法定活期、定期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因此有下式成立。而,

根据货币乘数,可得货币供给模型为:

2.其他的货币供给模型

(1)乔顿模型

模型推导:

其中表示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存款包括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私人定期存款,政府存款

(2)弗里德曼——施瓦茨分析

模型:

影响货币存量的决定因素:

存款准备金比率(D/R):银行体系决定

存款与通货比率(D/C):公众决定

基础货币H:货币当局决定

三个指标都和货币存量正相关

结论:弗里德曼认为:尽管三个因素由三方决定,但是中央银行可以采用相应措施抵消影响,认为货币供应函数稳定可测。

(3)卡甘分析

模型:

卡甘将(C/M) 和(R/D)分别称为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

通货比率在长期中具有下降趋势,准备金比率不稳定。

这两个指标都小于1,且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基础货币的增长是货币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作用很小。在周期性变化中,通货比率是最重要的。

高能货币的增减变化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同向变动。

考点3: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

1.决定货币乘数值因子的背后因素

(1)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

①收入水平或财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尽管对通货总的需求会增加,但通货与存款的之间的比率会相应地下降。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通货比率有下降的趋势,进而货币乘数值有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②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相当于对你的存款征收了税收,通货膨胀率越高,存款就越不划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人们会提取存款,手持现金购买实物资产用以保值,从而使通货与存款的比率自然会上升。反之,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就可以得到较好地发挥,人们存款就很划算了,通货比率就会下降。 

③存款的名义收益:存款利率越高,我们到银行去存款的动机就越强;反之,存款利率越低,我们到银行去存款的动机就会相应地减弱。

银行的名义存款利率只是影响我们是否到银行去存款的重要因素之一。存款利率的下降,甚至是零利率,也不一定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银行的存款服务了。财富量越大,通货比率会越低;反之,则会越高。  

④享受银行服务的便利程度:银行服务越便利,对现金的需求就会越少。

⑤银行恐慌 :是指存款者因对银行失去了信心,纷纷到银行挤提存款而导致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进一步导致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

发生银行恐慌时,人们担心在银行的存款血本无归,就会聚集在银行的门口排起长龙提取存款,导致银行存款的急剧下降,通货急剧上升。

(2)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

①地下交易

地下交易是指违返现行法律或规章制度的交易,在这些地下交易中,都会采用现金结算的办法。此外,交易者为了逃避税收义务也会用现金支付,而不会采取支票转账的办法。所有这些交易中,如果用支票进行结算,很容易被监管者进行监控,就极大的提高了他们进行地下交易的风险。

地下交易活动越猖獗,对现金的需求也越高,从而会提高通货对存款的比率。

(3)影响超额准备率的因素

①银行投资工具的收益率:商业银行用于超额准备的金额越多,可用于发放贷款或购买其他收益证券的金额就越少,银行投资工具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也越高,这样,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动机也越弱。反之,商业银行可用于投资的工具的收益率越低,那么,它持有超额准备的收益损失则越小,机会成本也越低,因而,持有超额准备的动机可能会越强。

②贷款的风险:借款者的信用风险越高,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就越弱,因为在这时发放贷款,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还要连老本都亏进去。

经济衰退,企业的存货普通增加,资金周转缓慢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它的超额准备比率也会大幅度地上升。

③预期存款外流:如果商业银行预期存款可能大量外流,它就必须提高超额准备,以应付存款者的取款需求。所以在节假日来临之季,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会上升。

④存款流量的稳定性:存款和取款流量越稳定,银行面临突发性的流动性冲击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对超额准备比率的需求也越低。

⑤借入准备的难易程度:当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冲击时,如果它很易地从中央银行或同业拆借市场上借入资金,而且借入准备的成本又较低,那么,它所需要的超额准备就越少;反之,如果从中央银行或同业拆借市场借入准备越麻烦,成本越高,那么,它所需要的超额准备就越多。因此,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的需求与借入准备的难易程度呈反方向变化。

(4)影响非交易存款与存款比率的因素

①财富总额:财富增加会使t上升,货币乘数m1下降。

②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定期存款利率上升、支票存款利率上升、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会导致t的变动。

 

对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进行总结: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c、t由社会公众的行为决定的,e是由商业银行决定的,因此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2.货币外生论、内生轮

(1)外生论

外生论: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常见的外生论学派:

①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货币供给是垂直的,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

②货币主义理论:尽管货币供给与三个因素相关,但中央银行可以抵消其相互的作用,因此货币供给外生。

③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外生。

(2)内生论: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常见的内生论学派:

①托宾的观点:按照弗里德曼的三个变量,其固定函数过于简单,三个变量之间交叉影响。因此货币供给不是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

②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理论: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无法执行自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无效)。

③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理论

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

莫尔将货币分成商品货币、政府货币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本质上由需求决定,内生性很强。政府货币供给从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利率变化无关的垂线。

莫尔认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有限,货币乘数也是内生的。

3.一般的货币的内生性、外生性考虑

根据货币供给量的模型,得

根据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与经济的关系来分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即根据基础货币和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公众持有通货与活期存款比率(也成为通货比率或者现金比率或者现金漏损率)这些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4.我国的货币内生行分析

我国货币既有内生性的影响又有外生性的影响。

(1)外生性

央行对货币的共计有相当程度的控制能力。

(2)内生性

受收入、财富、利率的影响(因为与经济息息相关)。

②基础货币

分析角度:

基础货币与外汇占款有很强的关系。

在“信贷规模”控制下,存在倒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受美国等国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的影响。

 

各校相关真题

【人大2012年选择第16题】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以下关于货币乘数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与法定准备金率正相关    B.与超额法定准备金率正相关

C.与现金率正相关    D.与贴现率负相关

答案:D

答案解析: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1)超额准备金比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就越大。

(2)公众持有现金越多,现金漏出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就越大。

(3)中央银行可以直接管理与控制的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原始存款量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大,反之就越小。

(4)法定准备金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就越大。

(5)不良贷款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就越大。

【上财2012年选择第18题】某大银行遭挤兑,影响为( )

A. 通货比率下降 B. 货币乘数上升 C. 货币供应上升 D. 通货比例上升

答案:A

解析:银行恐慌 :是指存款者因对银行失去了信心,纷纷到银行挤提存款而导致银行流动性严重不足,进一步导致银行大量倒闭的现象。

发生银行恐慌时,人们担心在银行的存款血本无归,就会聚集在银行的门口排起长龙提取存款,导致银行存款的急剧下降,通货比率急剧上升。

【厦大2013名词解释第4题】货币乘数

答案: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金—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青岛大学2011年判断题第8题】当货币乘数变大时,若其他因素不变,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增加。

答案:正确

 

第三节  货币均衡

考点1:货币均衡的含义及内涵

1.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2.货币均衡的内涵

货币均衡有以下三种内涵: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考点2:货币均衡的标志以及均衡条件

1.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2.货币均衡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考点1:

1.通货膨胀定义和衡量以及分类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

通胀定义说明:

①通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的单个商品和劳务,而是指的价格总水平。

③通货膨胀是值得价格水平的明显上升。

(2)通货膨胀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衡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平减指数。

①消费物价指数(CPI)反映了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

它的的优点是能够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公布次数频繁,能够迅速直接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

它的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这一部分,不包括其他部分。

CPI计算公式如下: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是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优点:对商业周期反映敏感。

缺点:不包括劳务产品,只计算商业在生产周期和批发环节上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水平。

③GNP平减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

优点:范围广,能够准确反映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

缺点:数据较难搜集,公布次数有限。

上述三种通货膨胀衡量指标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NP平减指数,除上述缺点之外,这两者还遗漏了许多资产:实际资产存量和金融资产

(3)通货膨胀分类

①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可以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种。

②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③按照预期划分:有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④按照成因可以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型通货膨胀。

考点2: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两种形态: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货币学派的数量说。

(1)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

形成过程

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需求的增加导致两种可能的结果:

产量提高但价格水平不变,由于瓶颈现象,有效需求的增加引起产量增加,同时又引起物价上涨,出现半通货膨胀。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的通货膨胀可用下图加以说明。

在图中,横轴Y代表总产出,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社会总供给曲线AS可按社会的就业状况而分成AB、BC与CS三个线段。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①AB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这是因为这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人群。当总需求从D1增至D2时,总产出从Y1增至Y2,而物价并不上涨。

    ②BC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则表示社会逐渐接近充分就业,这意味着闲置资源已经很少,从而总供给的增加能力也相应较小。此时,在需求拉动之下的产出扩张将导致生产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涨。因此,当总需求从D2向D3、D4增长时产出虽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同时物价开始上涨。

    ③CS线段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的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即不存在任何闲置的资源,Yf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这时的总供给曲线就成为无弹性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当总需求从D4增加至D5时,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注意:政府的宽松性货币、财政政策导致需求上升,而生产能力却不能和需求同比例的上升。最终导致物价上涨。

(2)货币学派的数量说

货币学派数量说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标志性言论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货币学派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主要思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量比产量增加更快造成的。

当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超过产量的增长率,势必造成通货膨胀。同时当人们产生预期的时候,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工资—物价循环上升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1)定义和主要内涵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

(2)分类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时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口和出口推动。

①工资推进通货膨胀

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②利润推进通货膨胀

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1973至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历史性地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又被再一次提高,引发“石油危机”。这也被称为“供给冲击”。

③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

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由于出口猛增加,使国内市场产品不足,也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理论模型在于论证: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可用下图表示。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中,初始的社会总供给曲线为A1S。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从A1S上移至A2S、A3S。结果,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失业增加、实际产出缩减。在产出由Yf,下降到Y2、Y1的同时,物价水平却由P0上升到P1、P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控制的方法:控制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使之与生产率增长同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控制进出口,使进出口处于平衡。

由于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也被称为“输入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1)定义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2)基本思想

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二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的比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存在需求转移和“瓶颈”制约的两种结构失衡原因造成的结构型通胀。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

表现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

一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的工人要求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部门的工资看齐,使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部门的成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物价整体水平上升

“瓶颈”制约

由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有些产业产能过剩,有些行业严重滞后,形成经济发展“瓶颈”。“瓶颈”部门的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形成价格上涨

需求转移

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跟不上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转移,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行业因为价格和工资的黏性未必下降,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

4.混合型通货膨胀

(1)定义

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2)基本思想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型通货膨胀会得到需求扩张的支持。因为,如果出现了单一的供给型通货膨胀,政府是不会容忍实际产量的下跌和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的。所以政府迟早会通过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去增加需求。此时,供给型通货膨胀也就演化成供给一需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了。

(3)路径

在图中,随着总成本曲线从S0向S1再向S2移动时,为了不减少实际产出和就业率,政府常常会通过增发货币的办法来拉动需求和扩大投资规模。这样总需求曲线就会由D0向D1移动,接着向D2移动。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分别向右上方和左上方移动的过程中,价格水平沿着e0->e1->e2->e3->e4这样的路径盘旋着向上攀升。在此过程中,价格由Rin1上升到Rin4,在经济体中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性通货膨胀。

考点3:通货膨胀的效应、治理

1.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

在支出不变时由于物价上涨而减少实际消费和储蓄

收入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配

居民/企业;债权人/债务人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而调整资产结构

影响货币需求和金融资产的结构

恶性通胀下的危机效应

社会和政治动荡

2.治理通货膨胀需要根据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政策:

(1)需求政策——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2)收入政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工资物价管制,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工资指数化策略。

(3)供给政策——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尤其解决滞涨,但夸大了减税对供给的刺激作用,还包括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再就业、提供就业信息、培训等。

(4)结构调整政策——结构性通货膨胀

产业部门之间保持比例,通过调整税收、补贴、信贷优惠等措施保持结构平衡。

(5)一些主要学派的观点:

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优的比率上。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测是准确的,因此政府必须政策可信。

考点4: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长期的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2.衡量指标

衡量指标和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相同。

3. 产生原因

可以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1)需求不足型紧缩

所谓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由于引起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几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据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货紧缩细分为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通货紧缩和国外需求减少型通货紧缩。

(2)供给过剩型紧缩

所谓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这种产品的绝对过剩只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如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像钢铁、落后的家电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太灵敏,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绝对的过剩。这种状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它说明人类的进步,是前进过程中的现象。但这种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则说明该国市场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同样会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危害

通货紧缩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

(1)加速经济衰退;

(2)致社会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5.治理办法

治理通货紧缩可以有以下几种政策:

(1)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