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2. 《翻译硕士 MTI 词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
一、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
北京工商大学 | 1:5 | 1.《高级英语》,张汉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诚,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3.《中国文化读本》,叶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招生人数15人,学费每年1.5万元,学制二年,学校安排住宿。 2019年复试分数线是345分(2015年第一年招生)。 复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 专业笔试:卷面满分是150分,计分时先折算成100分 ; 面试:考察考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及外语口语及听力等,总分100分。 |
二、翻译硕士 MTI英语学习词汇辨析方法详讲
词汇辨析太难了,有什么学习方法?
有了词汇,就要讲辨析,特别是形似、义似、用法相似的词汇,更是辨析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词汇书把辨析说得比较透了,可同学们还是觉得记忆这些辨析比词汇本身还难。也有同学说,考试时不就那几分嘛,一凭运气,二凭语感,还是能做对一些的。
“一凭运气,二凭语感”(也可以反过来说)这句话不仅是说给词汇辨析听的,只要有比较,有应用的地方,同学们基本上都采取这一策略。所谓的“语感”,确切地说是阅读什么文章,做什么题目留下了些许印象,况且那印象本身就是斑驳的,甚至是靠不住的。于是正如某些同学所说的那样:跟着感觉走——我要是感觉对了,上帝都会害怕;可我要是感觉不对,上帝岂不是要发笑了?
因此,无论是“运气”,还是“语感”,都不怎么靠得住,要想在词汇辨析上取得实效,关键还是要在方法上取得突破,不能总是“旧瓶装新酒”,看似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万变不离其宗”,但实际上方法也要从实际出发,也结合实际有所损益,这才是语言学习推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示,词汇辨析最重要的有三块,一是形似,也即若干个单词长得很像;二是义似,也即若干个词汇意思差不多;三是结构相似,也即若干个词汇有着相似或相同的语法、词组结构。当然,兼顾音、形、义的辨析也有,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讨论范围。这个概念在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三美论”中提到过,鲁迅关于汉字的“音、形、义三美结合”中也提到过,只不过上述三者在具体的单词中会有主次之别,也即我们可以从一个主线索出发进行辨析,而无需对从每个方面都进行辨析。
辨析的核心是“看不同”,因为相似度越高,人们就越感到难以分别。为了减轻相似度过高而给词汇使用带来的不变,几十年来我们围绕词汇辨析做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一是发音。发音不同,或略有区别,词义往往可能大相径庭。
像minute,如果是[minit]那应该是“分钟”,可如果是[maiju:]那就是“微小的”,这是法语词;像record,如果是[rekod]那应该是名词词性的“记录/纪录”,可如果是[riko:d]那应该是动词词性的“记录/纪录”。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欧洲由于战争、宗教、贸易、迁徙等原因导致文化大交融,反映在语言层面就是英语词汇量及义项激增。同样的词汇,由于方言、习惯差异,往往有不同的读音,而这些后来都成为英语的一部分,就产生了类似汉字“多音字”的“一词多音”的现象。当然汉字的多音现象原因比较复杂,有方言上的,也有汉字简化后造成的“同义合并”,更有人为的规定。这些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是拼写。作为拼音文字的代表,英语有比较发达的词汇形态学,着重研究词汇中不同语素的组合规律及其可能形式。
--《翻译硕士 MTI 词汇》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6998-626,拨打寄送真题及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