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ym3138779044
202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政学博士考博资料汇总
一、考试形式
申请—审核制
普通招考两段制
二、招生目录
各专业初试采用两种考试方式。一般考生统一考试英语和经济学基础两张试卷。数量经济学专业考生考试英语和经济数学综合两张试卷。我院部分专业接受具有数理背景的跨专业考生报考,该类考生可以选择以数理经济考生的方式参加考试,即考试英语和经济数学综合两张试卷。
专业 | 导师 | 拟招人数 | 初试科目 |
财政学 | 杨志勇 郑榕 行伟波 毛捷 李明 高培勇 毛程连 袁东 | 0~3 | ① 1101英语 ② 2201经济学基础 |
三、报名条件及需提交材料
(1)、报名条件
1.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
(3)我校不接收以本科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2.以非学历教育方式(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必须在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
3.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4.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不含考生本人所报考的导师)。
(2)、提交材料
1. 《2019年申请—审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申请表》
2.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3. 个人简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学术活动)
4. 个人陈述
5.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成绩单(加盖公章)
6.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7. 科研成果列表和复印件(注明代表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
8. 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
9. 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交应届生证明)
10. 两封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书
11. 研究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不少于3000字
四、考核方式及录取
考核方式
(一)第一阶段考试(初试)
1. 考试时间:2019年3月16日
2. 考试科目:①公共英语+②专业基础课
3. 考试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内。
(二)第二阶段考试
1. 资格审查
①《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②往届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学生证复印件或所在单位开具的应届生证明;
③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书;
④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或加盖档案部门公章的复印件;
⑤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⑥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
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⑧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2. 复试分数线
初试单科分数不低于 40 分,总分不低于 115 分。
3. 复试内容
复试考生应向复试组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考核分为专业综合考试(满分100分)和综合素质测评(满分100分)。综合素质测评应包括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
录取
总成绩=第一阶段考试分数(满分200分)+第二阶段专业综合考试分数(满分100分)+第二阶段综合素质测评分数(满分100分)
按所报考导师的考生的总成绩排序,由高分到低分录取。
五、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基础(满分100分)
(一)大纲
微观经济学部分:
1. 消费者理论
2. 厂商理论
3.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
4. 局部均衡
5. 一般均衡
6. 博弈论
7. 信息不对称市场
8. 外部性
9. 公共品
10. 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部分:
1. 国民收入核算
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增长理论
4. 周期理论
5. IS—LM模型
6. 总供给与总需求
7. 通货膨胀与失业
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9. 对外贸易与汇率
10.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1.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2. 宏观经济学流派
13. 国内宏观经济热点问题
(二)题型结构
宏观经济学 50 分,微观经济学 50 分。具体题型结构及分值如下:
一、计算题 (每小题 10 分,宏观 2 题,微观 2 题,共 4 题,40 分)
二、问答题 (每小题 10 分,宏观 1 题,微观 1 题,共 2 题,20 分)
三、论述题 (每小题 20 分,宏观 1 题,微观 1 题,共 2 题,40 分)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不局限于以下教材)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 格致出版社,2015 年 [ 美 ]H ·范 里 安 (Hal
R.Varian)著,费方域等译
《宏观经济学》,第十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美]多恩布什,费希尔,
斯塔兹等著;王志伟译
二、经济数学综合(满分100分)
(一)大纲
涉及《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
1. 《数学分析》除了重积分、线积分和面积分之外的任何内容。
2. 《线性代数》 行列式、矩阵的特征值和分块矩阵。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部分:古典概型,常见的一元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以及相应的数字特征;常见的多元分布,边际分布,条件分布等;数理统计部分:各种估计方法,抽样分布,假设检验。
(二)题型结构
《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占比例分别为40分、25分和35分。
(三)参考书目
不指定参考书目,三门课程主要测试考试的数学修养(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等)
六、导师信息
导师:杨志勇
研究方向:财政学
代表著作:
[1] 杨志勇,中国地方税系的构建与完善问题探讨[J],涉外税务,2013年第6期
[2] 杨志勇,税制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3] 杨志勇,税制改革前景:与1994年改革的比较研究[J],税务研究,2013年第11期
[4] 杨志勇,分税制改革是怎么开始的?[J],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10期
[5] 杨志勇,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J],改革,2014年第10期
[6] 杨志勇,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原则与主要特征[J],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6期
[7] 杨志勇,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2期
[8] 杨志勇,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化应更加注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J],中国财政,2014年第1期
[9] 杨志勇,个人房产税尚不具备全面开征条件[J],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第7期
[10] 杨志勇,2013年中国财税政策前瞻[J],中国税务,2013年第1期
主要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导师:行伟波
研究方向:Public Finance、Health Economics、Regional Economics
代表著作:
1、Xing, Weibo,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Tax Disincentive: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16, 11(2): 347-376.
2、Xing, Weibo, John Whalley, and Shantong Li, Valu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provincial Trade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5, 23(4): 84-103.
3、税收激励、资本价格与投资行为,世界经济文汇,2012年第4期:105-120.
4、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交易税,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94-104.
5、地方保护主义与中国省际贸易,南方经济,2012年第1期:58-70.
主要项目:
1、主持人,中国区域间市场整合研究:微观机制与外部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2020.
2、主持人,地方财政困境、最优税收分权与地方税改革评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规划项目,2016-2019.
3、主持人,深圳市人口与人力资本升级,深圳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委托课题,2014-2015.
4、主持人,中国的内部贸易与竞争政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一般项目,2014-2015.
七、参考资料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