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笔记 人大背诵版1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运行的内外条件(7)
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含义)(重点)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运行的机制含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动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运行二级机制的各自功能
第一,社会运行动力机制: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的动力。
第二,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协调社会利益,促使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组成有机整体。
第三,社会运行激励机制: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倡导的趋于一致,激发社会活力。
第四,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方向和速度。
第五,社会运行保障机制: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社会运行安全。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的功能
1,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3,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重点)
一、社会运行含义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多方面功能的发挥。大体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1纵向的社会运行: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以下关系:继承、变异、中断。
2横向的社会运行: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各个要素、系统的交互作用;表现出以下关系:交叉与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况的原则
三、社会转型及其衡量指标
1,社会转型的定义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抽象而言,社会转型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体系三个方面的转换。而转型社会则是指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运行状态。
2,社会转型度——是衡量社会转型程度的重要指标体系
(1)社会转型速度:快慢;工业化速度,城市化速度等
(2)广度: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的范围;不同社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等
(3)深度:转型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纵深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转型在社会结构各层间梯次推进的程度两个方面。
(4)难度:对转型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的衡量、社会承受能力的衡量;
(5)向度:对现代化模型或道路的选择。
3,社会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会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简答)
二,文化的特征(8)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要素,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并非个人所特有,而是多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2,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要素有机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3,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什么时间、所有人群都有文化,可是每一个社会和群体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4,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可习得性),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形成文化的力量不在于个人,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之中。
5,文化具有复合性(全括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
6,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总是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7,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从而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8,文化具有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以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发现和创造,使得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理论。该理论认为,(1)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结果造成文化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2)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而言,一般又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的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三,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在很多时候,文化与文明并未被刻意区分。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致力于发现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区别。
1,首先,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但是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久远得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2其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创造所获得的成果,但是,文明只是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则包揽了一切。
3再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社会现象,但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本能和野蛮行动而产生理智行为并建立起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的表现。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文化的类型)
文化现象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或角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三4/span>
四、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五、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的这种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简答)
(1)定义: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2)形式: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
(3)特点:每种文化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特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单位,其界限是相对的。
2,文化丛
文化丛也叫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
3,文化模式
(1)定义: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2)重要性: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社会学关于文化的研究中,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 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促进一个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例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模式。
(3)分类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和内容。
②普通的文化模式(9):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科学、习俗、家庭与社会制度、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政府、战争
二、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定义: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比较与评价各种文化时就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
(1)所谓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容易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看成是最好的,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文化中心主义在近现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2)所谓文化相对主义,是20世纪前期由美国人类学家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思想时提出来的,它主张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各民族的文化无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在反对民族歧视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评价: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会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而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则否认了事物绝对可比的一面。两种极端都是错误的,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缺少辩证法。
三、两种文化模式——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
(1)定义: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之一种的“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的人,在初次接触到与其自身文化迥异的另一种文化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对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和适当处理这种客观现象,避免失误。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没有善恶之分。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盲目排外现象;如果处理得到,则可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2,边际文化
(1)定义: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2)状态:①一般说来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腹肌,往往具有比较稳定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中心地带最强,因而它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较弱。然而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②边际文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为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第四节 文化的构成
文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一,象征符号
(1)定义:是人类通过一是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2)内容: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包括语言、物质象征符号、姿态行为等。
二,价值观念
(1)定义: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
(2)价值观念的异同: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群体、职业和阶层,价值观会存在差异。
在基本的是非、善恶、好坏等标准方面,价值观念存在共通之处。
(3)价值观念通过多种途径代代相传
(4)价值观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
①价值观决定行动者的态度和行动。
②人们的行动创造和构建了价值观
三,规范体系
1,定义:文化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
2,分类:包括正式规范(规章制度、法律)和非正式规范(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
四,物质文明
(1) 定义:每一种文化都包括各自的物质文明,它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饰等。
(2) 文明中物质的价值:实用价值、功利价值、社会意义
(3)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
①人类是在一定的文化观念及社会规范的引导下创造物质;
②人类创造出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规范和观念。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简答)
文化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一,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第二,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活着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的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包括: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第四,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1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的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2由于文化一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他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第五,涵化功能——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的作用最大。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重点,简答)
社会化定义:
综上所述,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二,社会化的主要类型(重点 简答或论述)«««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化可以被区分为几种主要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07简答)(10简答)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亦成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它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即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08简答)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重点 简答 论述)
1,人格发展的角度——首先,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文化的角度——其次,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条件(了解)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重点 简答 论述)(07、09论述)«««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通常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各种不同的机构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儀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2,学校
对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作用逐渐超越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主要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3.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同龄群体中的规范和价值往往成为个人的重要参照系。
(1)在同龄群体中,个人学会平等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并培养独立精神。
(2)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4,工作单位
当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过程并不意味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执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个人的能力。气质等。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这种新的环境必然促使个人开始议论新的社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
5,大众传播媒介
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它在向人们宣传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着人们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
6,社区
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它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在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许多方面,增进个人对于社会的了解,促进个性的成长。
第三节 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微观社会学(重点 简答)
I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II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分为认知、行为和情感。
a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设想他人的评价—评价自己的行为—下一步反应—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社会化
b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分为模仿、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主我和客我在这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不同
c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本我(本能、快乐原则、潜意识)、自我(本我的分化、现实原则、意识)、超我(管制地位、完美原则、意识),人格形成的五个阶段
d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
1,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1)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在作出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3)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1)符号互动论(自我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 乔治·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自我意识的观点带有符号互动论的色彩。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并没有自我意识,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
(2)“主我”与“客我”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3)社会化的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因素。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
(1)人格的划分
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刻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他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否则会出现心理疾病。
(2)人格发展的时期
弗洛伊德吧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前三个时期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性欲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以后人格健康与否。
(3)评价
佛洛依德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与的作用而被成为“泛性论“观点,他因此广受批评,但他对无意识地发现和早期社会化的强调也深受重视。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他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个人能够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反之,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饿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根据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他把社会化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期);3,主动与内疚(学前期);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青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二,生命历程理论——宏观社会学
1, 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
2, 基本范式为: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生命事件—个体社会化—社会结构
3,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生命事件的相关性;生命事件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机制
一,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描述人的社会化过程。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简答)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主要是指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很大影响。而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变化,导致了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特点:
一是社会化主体不成熟,儿童和青少年再说亨利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二是社会化执行者的多样性,除了家庭以外,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也加入到了早起社会化进程中来,并且影响越来越大。
(2)如何做:
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另一方面,社会应当提供令人信服的权威形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两点都很难做到,以至于早期社会化的主体无所适从,只好凭感觉和好奇心行事,造成角色冲突,无法实现自我认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走出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所谓无效的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后果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如青少年犯罪,反社会人格需要通过再社会化进行矫正。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化过程最终使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户籍制,“好生”与“差生”之分
3,代差
(1)定义
所谓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2)正确认识
①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岁上一代文化的扬弃。正是通过这样的“变异”和扬弃,社会文化才得以向前发展。
②对代差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只要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不管是来自老年人的还是年轻人的,都要反对;范式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管来自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鼓励、支持。
(3)如何对待
在社会转型时期,代差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客观存在;其次应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最后,我们应当适当处理代差问题,注意增强代际沟通和理解,促进共识,化解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
育明教育考点预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 论述)
一、政治社会化
1,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 政治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1)个体角度,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前者是民主政治运行的必要条件;政治制度的维持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信任、支持和义务承担,否则会导致合法性危机。国家必须利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和政治组织等多种因素加强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2)社会角度,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3,国家促进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2)同辈群体;(3)学校;(4)大众传播媒介;(5)各种政治组织(政党)
二、道德社会化
1,定义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
2,作用
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科尔伯格的三层次、六阶段
(1)前习惯层次:避罚服从取向;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2)习惯层次:乖娃娃取向;法律与法令取向。
(3)后习惯层次:社会契约条文取向;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P184
四,再社会化P84
引申——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新修》P117
1,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2,道德规范的学习3,角色扮演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概念(重点 简答)
1、社会角色的定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理解社会角色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即人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它通过人们的角色表演表现出来。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权利是指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义务是指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些行为。
(3)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几倍一套于此地为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有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
三、角色集
1,定义: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
2,两种情况
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重点 简答) «««
| 角色的划分标准 |
获得方式 | 承担时的心理状态 | 表演的规范化程度 | 角色追求目标 | 角色的社会功能 |
角色类型 | 先赋角色 | 自觉角色 | 规定角色 | 功利角色 | 常态角色 |
自致角色 | 不自觉角色 | 开放角色 | 表现角色 | 病态角色 |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10简答)
这是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做的区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重点 简答)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1, 定义: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2,自觉角色出现的相关因素
(1)一个人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地角色;
(2)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角色。
(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地角色。
(4)经常地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3,评价
自觉的角色固然能使人较好的遵守这一角色行为规范,但是,人们如果总是考虑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就容易出现做作、不真实或畏首畏尾的现象。
不自觉的角色虽然具有容易使人松散、有时甚至偏离角色行为的缺点,但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严格的社会化训练后,当他所承担的角色规范已经融化到了他的每一项行动之中,这是,尽管他没有经常感到自己在扮演角色,却能出色地表现这一角色。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1,定义: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2, 作用:
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作用。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重点 简答或论述) (10论述)
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重点)
1,对角色的期望,即别人怎么看这一角色。
人们在承担了某种角色时,立即遇到了他人或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是每个角色承担者都必须了解的。一般而言,社会上对于某种角色的期望不会有太大差别。为了更好的承担角色,在这一阶段,人们应尽力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与要求。
2,对角色的领悟,即自己怎么想这一角色。
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有角色承担者自己对角色有所认识、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之后,才能谈得上开始表演。通常,由于各个人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角色领悟的程度多有不同。
3,角色实践:即个人实际表现的角色。
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实践,它通常是与角色领悟相一致的,但有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也会不一致。
4,角色表现过程中的“角色建设”, 即创造性地表演角色。
四、角色距离
1,定义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这一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最早提出的。
2,进入社会角色的条件
(1)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2)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须的能力和品质;(3)本能的或积极的,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到这一角色中。
3,表现
(1)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
(2)也包括那些起诉至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不能将任何与某种角色规范不符的均称为角色距离,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是,其行为便谈不上角色距离。
4,启示
角色距离的理论,对于加深对人际互动行为规律的理解,对于我们处理人事安排,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管理工作等均有启发意义。从角色距离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是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华,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当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倘若没有跳闸意味,人们不需要做出较大努力就能完成角色要求,这种位置就很难吸引人们进入角色。
2,当一个人屈居在于其才华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动。
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境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
总之,角色距离是影响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