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笔记课件 > 2016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2016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时间:2015-06-03     来源:马老师     作者:      点击量:878

行政权力

有公开才有监督,有监督司法权力才不会滥用。——黑格尔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人民日报》

3.1 考点、难点、热点归纳

【考点1】行政权力的涵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名解)

一切行政活动都是通过行政权力的运行来实现的,行政权力是一切行政现象的基础。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主体)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途径),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目标)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的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的实现国家意志。

3.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的推行政令。

4.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及其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5.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驶的管理权力。

【考点2】行政权力的主要学说

(一)早期分权学说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开了分权的先河,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机能:议事、执行和审判。   

(二)三权分立学说

查理`.孟德斯鸠集分权学说之大成、明确划分国家权力,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司法权则主要在于保护民众的利益。后来,人们又将三权分立深化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的机构分立、职能分工和人员分立的诸项具体内容。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德国学者乔汉·布隆赤里较早提出政治与行政分开的思想,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和社会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都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全面阐明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论。他认为,国家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权力,其中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政策的执行相关。

(四)五权宪法学说

由孙中山先生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所创立的一种学说。五权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作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和考试权五种。

(五)议行合一学说

议行合一理论不同于三权分立学说,又不同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法国巴黎公社首创了议行合一的先例。在议行合一的权利结构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议行合一不仅可以克服行政权力失控的现象,而且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他把政治上的民主与行政上的权力集中统一特性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六)组织权力学说

组织权力学说是组织理论产生之后出现的一种权力学说。他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管理权力的各个层面。从一般组织的共同意义出发,这种学说把行政权力视为组织中的权力。组织权力学说所着意研究的是行政权力作为一般组织权力的功能和特点。代表人物有:贝利、西蒙等,他们认为,组织权力普遍存在,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特定的秩序。在此学说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决策问题的重视。

【考点3】行政权力的结构(北邮2010简答)

育明教育注:此考点是重点。复习“行政权力结构”要和“行政组织结构”结合起来。权力的结构,决定组织的架构,组织架构是权力结构的外显。

行政权力结构建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的基础之上,是指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活动过程。

(一)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

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是指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架结构。它表现为行政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行政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基本框架。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由纵向的层级结构和横向的部门结构构成。

1.纵向的层级结构

简称“层级制”,它与行政组织体系的金字塔机构相一致,表明行政权力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是组织直线权力的体现。马克思·韦伯称之为“科层制”或“官僚制”。

2. 横向的部门结构

这主要来自行政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专业化分工,表现为功能、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差别。横向结构属于组织职能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的结构。这类权力,一方面是直线权力分割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们若无限扩张,便可能削弱直线权力。

(二)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

广义而言,行政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因而它和政治权利一样,其动态结构也是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

1.行政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具有明显的指向。

2.行政权力的运行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

3.时间在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此乃行政权力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之间最大的区别。4.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还应包括权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反映行政权力结构效应的因素

【考点4】行政权力的特征(北大2000简答;北邮2009简答)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既具有一般国家权力所表现出的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又因为自身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

( 1 )公共性。公共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运作集中体现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

( 2 )手段性。行政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法理上讲,行政权力属于派生性的权力,是经公民政治授权或经立法权力委任之后产生的,必须执行赋予其权力的公民或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

( 3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行政权力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相对于社会权力的独立性和相对于统治权力的独立性。① 行政权力相对于社会权力的自主性源自于其公共性。这是指行政权力所代表的利益,是独立于社会上各种单个的或集体形式存在的特殊利益之外的,公共政策应该免受个别势力的直接干预。② 行政权力相对于统治权力的自主性,主要指在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时,必须保持社会公平,而不能偏向于某个强势集团。

( 4 )一元性。行政权力的一元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在一个国家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系统只能是一个。② 在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内部,只能存在一个权力中心,首长负责制是一般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原则。③ 行政权力的一元性还表现在行政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可逆性,即行政权力运行的单向险。行政权力的运行是从较高势能点出发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运动过程。

( 5 )时效性。注重时效并非意味着单纯追求时间距离的长短,而是包括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效能更加偏重于行政权力运行的结果和长期效应,时效的概念应该包括效能在内。时效性还涉及效率和民主的关系问题,一个国家的制度结构在保证行政权力时效性的同时,对于民主和公正的制度安排也不可偏废。

( 6 )膨胀性。行政权力的自我膨胀特性表现为两种情况:① 行政权力的自然增长。这是由行政权力的结构功能正向发展所决定,属正常状态;② 行政权力的恶性膨胀,属异常现象。

【考点5】行政国家——20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北科 2010简答)

(一)行政国家的含义

行政国家首先是一种国家公共行政职能现象,其次是一种公共权力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现象,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的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展,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权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量权,大量直接管理和接入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而起着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二)原因

行政国家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是它并没有使行政权力的本质和特性发生根本改变,一味的否定或肯定行政国家现象都有失偏颇。

1)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的产物

行政国家的出现,是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导致的结果。社会分工扩大,社会需求扩展,公共事务扩张,管理革命的推动。

【育明教育解析:其内在逻辑是“科技革命——社会分工细化——社会经济事务增加|立法司法行动迟缓——政府的职能被重视——行政权力扩大|管理革命(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行政国家”】

2)行政权力自我膨胀的产物

行政国家相伴而生的不良行政现象是行政权力的恶性膨胀导致的。行政权力就有膨胀性,行政国家是行政权力在自然膨胀的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面对行政国家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行政权力。

限制行政权力的几种方式:分割(分离出预算权和审计权),转移(发挥NGO的作用),监督(舆论新闻监督等)

3)行政权力在由“守夜警察”的消极身份转变为社会积极干预者身份的过程中,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行政权力的性质没有变化,不能与其他政治权力混淆开来。

(三)表现:

1)行政自由裁量活动的增加

2)行政权向立法权的扩张——委任立法猛增

3)行政权向司法权的扩张——行政司法凸显

4)不断侵蚀着各种经济和社会权力的领域

【考点621世纪行政权力展望(发展趋势)(北科2012简答)

展望:权力结构扁平化,权力分配均等化,权力行使共享化,权力运行透明化,权力约束法治化,权力价值合意化。

1. 权力结构的扁平化:

与官僚制的等级金字塔相对,权力距离缩短,权力中心下移,减少层级,网络化,民主化,便民原则和人本价值,突出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主要表现:(1)上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权力距离日渐缩短,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尽可能地缩短决策链以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迟问题。(2)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以提高施政效率,最大程度地面对权力客体以体现便民原则和人本价值。

2. 权力分配的均等化:

权力均等化意味着更广泛的权力分配,坚持人为本,贯彻机会均等的原则,形成决策民主化、沟通网络化、管理分权化的权力模式。在国家行政体制方面,权力均等化的关键是努力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维护公民权利和地区间发展权利的均等等诸多方面。在行政体系内部,权力均等化的关键问题是行政权力在地区之间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是处理府际关系的新策略。

3. 权力行使的共享化:

是一种包容意识,即对社会多样性的兼容;是一种伙伴关系:即政府、民营部门和民间社会的有机结合;还体现为参与施政:即公民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行政权力共享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伙伴关系。

4. 权力运行的透明化:

(一种约束机制)共享的必然要求。本质上是一种制度设计,集中表现为在法律制度框架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化。有三个基本方面:(1)作为权力主体的政府信息公开化,即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公开信息并以低成本传播信息;(2)作为权力客体的公众依法享有信息自由权利和表达自由权利;(3)权力载体电子化,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和网络传递本身是权力运行透明化的基本条件。

透明化的权力、公开化的运作、阳光下的行使、监督中施政,将是二十一世纪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

5. 权力约束的法治化:

现代法治意味着政府要首先守法,并尊重公民权利和自由,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用宪政制度和法治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联合国把良治作为新千年国际发展战略的理想目标。构建良治政府。(良治包括法治,国家制度的有效性,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尊重人权以及公民的决策参与权。法治是良治目标的第一要件。)

6. 权利价值的合意化:

合意化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增强,摈弃工具理性,突出公共理性;(2)公民参与判定公共利益;(3)行政权力回应性增强。

育明教育解析:行政权力的扁平化要和组织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因为组织结构是权力结构的外化(具体化,物化)

【考点7】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结构性分配和功能性分配

1. 结构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的层次性所做的纵向垂直性分配。

此种分配形成的结果是行政组织的结构权力。结构权力使行政主体呈现出层级性的差别。结构性权力的大小与其所在权力层次的高低成正比,层次越高,权力就越大。在结构性分配过程中,影响行政权力层级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权力幅度的大小。处理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行政机构设置的基本问题。  

2. 功能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所承担的任务及客体情况进行的横向水平分配。

此种分配的结果是行政组织的功能性权力。功能性权力使行使主体呈现出职能上的差别。功能性越重要,权力就越大。在具体行政组织当中,表现为行政机构设置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安排。

结构性划分与功能性分割是行政权力分配的两种基本方式。这两种分配方式使行政权力主体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分都拥有相应的权力。作为行政权力总体运行过程的行政管理活动,就是在这些分配基础上实现的。

【考点8】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

分配途径:行政授权,权力下放,权力外放,地方自治

1、行政授权:较高层次的行政主体授予下级行政主体以一定的责任与管理权限,使下级行政主体在上级的监控下获得某种自助行使的权力。

2、权力下放:基于因地制宜或因事制宜的需要对权力进行分配。行政权力一旦下放,上级行政主体只做一般原则上的指导与检查,不过多干涉行政权力的具体行使。但是不能像行政授权那样经常使用,只存在于一定条件下的行政权力的结构性分配当中。

3、权力外放:外放是针对下放而言。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权力划分,触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问题,只有在国家行政权力体制进行根本调整时才大量出现。(关于行政改革的社会化方式,如果从行政权力的知识来论述,可以从权力外放这个方面看)

4、地方自治: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行政权力分配的特殊形式。这种权力分配方式在不同国家有同的规定。在相互约定的星狂下,地方自治主体所拥有的行政权力使中央政府不能随意侵犯的。

【考点9】行政权力的人格化

育明教育解析:将行政权力赋予组织和领导的过程就是行政权力的人格化。

在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权力与人的结合就是行政权力人格化的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行政管理必须采取合理的形式主义,用义务的压力取代感情的支配,用人人平等的观念取代因人而异的做法,用非个人制度的规则取代个人号令,以对法和制度规范的服从取代对个人命令的服从。行政权力非人格化的根本在于制度化。韦伯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行政权力人格化与非人格化之间内在的张力。鉴于行政权力人格化与非人格化之间的冲突,在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必须认真处理好权力、机构、职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界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制度化机制。

【考点10】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

(一)程序必须合法

     合法性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运行的根本保证。

(二)职权必须明确

     在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门的权力都必须做出明确无误的规定。

(三)权责必须一致

     比职权更本质的东西是职责,也就是与职权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四)权利必须明确

     行政权力主体完成职责的过程就是承担义务的过程

(五)内容必须全面

在行政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各级行政主体都应获得与其权力层次及功能相一致的全面的职权。

【考点11】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行政权力分配与政治授权的关系

(二)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行政权力过于分散会使行政工作迟滞不前乃至宏观失控,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又有出现专制甚至是独裁的可能。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逐渐增多,行政客体日益庞大,行政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上级行政机关又无力事事过问,适当地分散权力给下级主体或客体也是大势所趋。

(三)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行政特权:又称行政优先权,公务优先权。一般说来,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考点12】行政授权的性质和特点

(一)行政授权的涵义

行政授权乃是授权的一种形式,系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利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行政授权由两个主要的因素:其一是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需要,其二是由完成行政任务所建立的行政组织的需要。从形式上看,行政授权总是以行政任务为基础的。

行政授权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

指派工作任务,

授予行政权力,

承担工作责任。

从内容上看行政授权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决策权力的授予,其二是执行权力的授予。

(二)行政授权的特点

1.行政授权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方式。

2.行政授权实际上是行政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3.行政授权也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管理行为。

【考点13】行政授权方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行政授权的方式也不同,具体内容如下:

( 1 )根据行政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级行政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下级行政主体的管理能力等综合情况,可将行政授权划分为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约授权和弹性授权等方式。

① 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决定行动方案,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以这种方式进行授权并非上级向下级指派特定的行政事务,而是上级行政主体向下级发布一般工作指示。

  不充分授权,也叫特定授权,或称刚性授权,是指上级领导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绩效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③ 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这是把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④ 弹性授权,亦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

( 2 )根据在授权时所利用媒介的不同,行政授权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基本的方式:书面授权和口头授权。

① 书面授权,系上级行政主体以文字形式对下属工作的职责范围、目标任务、组织情况、等级规范、分层负责办法、处理规程等都有明确规定的授权形式。

② 口头授权,系上级行政领导对下属用口头语言所做的工作交代,或者是上下级之间根据会议所产生的工作分配。

( 3 )根据授权的合法程度和规范化、程序化的程度,行政授权还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正式授权和非正式授权。

① 正式授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授权活动,换言之,即下属行政人员根据其合法地位获得相应职权的过程。

② 非正式授权,是指无法律特别规定、或组织体系之外的非程序性授权。

1.正式授权2.非正式授权

【考点14】行政授权的过程

(一)行政授权的条件

1.行政授权需要良好的组织和人事基础。

2.行政授权还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

3.从操作意义上讲,行政授权还必须考虑工作需要,必须考虑一定的限度,这是行政授权的限制条件。(例外原则:指的是上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例行性事务交给下级处理,而自己保留对诸如重大政策决定和重要人事任免等例外事项的决定权。)

(二)行政授权的程序

1.确定授权的工作内容。

2.选择授权的对象。

3.规定授权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成果以及完成工作的权限和应付的责任。

4.正式授予权力。

5.检查评估授权成效。

(三)行政授权过程中授权的处理

3R式授权:在授权过程中要做到尊重下属,保证下属所需资源,并对在组织成长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属进行再投资。其中,尊重(respect)、资源(resources)和再投资(re-investment)三个关键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均为R,故此得名。

1、行政授权主体必须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有:自负心理、恐惧心理、猜疑心理、权力独占欲。

2、行政授权主体要克服能力方面的障碍。

3、行政授权主体还要克服来自授权客体方面的障碍。(逆向授权:就是下属将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上交,使上级授权主体反又称为授权客体,成为下属的牺牲品。)

4、行政授权也要克服来自组织方面的障碍。

5、行政授权还必须克服来自环境方面的障碍。

【考点15】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

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即行政权力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并使客体按照主体意愿采取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手段,采用相应的运作方式。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在于让行政客体服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需拥有相应的资源,具备支配客体的资本,即行政主体需获得相应的权力基础,拥有使行政客体服从的手段。权力基础是多样的,因此按照相应的基础划分,行政权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结构性权力

结构性权力即组织权力,其基础是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和组织分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地位差异。层级越高,地位越重要,权力也就越大。权力责任、资源控制和利益的实现是紧密相连的,行政客体对于结构性权力的服从源于行政组织自上而下的层级约束力。

2、制度性权力(法律和伦理)

制度性权力的基础是行政组织结构所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制度安排。行政主体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迫使客体按照主体的意愿去行动。法律和伦理是制度性权力的两种基本形态,构成合法合理的权力,这在社会看来才是具有正当性的权力,行政客体对于制度权力的服从是和这种正当性分不开的。

3、报酬性权力(对资源的控制)

报酬性权力的基础是行政主体对于资源的控制,而这些资源正是行政客体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于是便产生相互依赖的关系,产生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行政主体控制了资源本身或取得资源的途径,他就拥有相应的报酬性权力。

4、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的基础是行政组织所拥有的威胁和惩罚的手段。行政主体可以依赖权力集中地势能,进行制裁或威胁,强迫行政客体服从就范。这种权利离不开对人身自由或公民权力的限制,必须依法进行。行政客体对于强制性权力的服从是因为他们惧怕惩罚、惧怕失去自由和权利。

5、象征性权力

象征性的符号成为行政权力的基础,构成这种资源的基础包括风俗、伦理、舆论、宗教及意识形态等文化精神方面的因素,也包括语言、仪式和氛围等行动方面的象征性因素,还包括徽标、建筑物、设施设备等物质方面的象征性因素。象征性权力是行政权力最原始而又常新的基础性资源,行政客体对于这种权力的服从主要是对象征性符号的精神敬畏。

6、知识性权力

知识性权力来源于专业、技术和信息等知识性资源,集中体现为专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专家所掌握的有助于预测未来行为方向的信息资源是行政权力的基础。行政客体的服从来源于对专家知识水平的认可和信息资源的依赖。

7、关系性权力

关系性权力的基础是与行政主体相关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非正式组织等,这种资源是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行政客体的感情支持是关系性权力的基础。行政客体对于关系性权力的服从是基于一种非正式约束。

8、人格性权力

人格性的行政权力取决于具有充任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他们的才能品的智慧和处事风格等都可以成为一种影响了使客体服从。人们对这种人格性权力的服从来自于特定情势下对作为行政主体的人的尊敬和爱戴。

【考点16】行政权力行使的手段(北航2010简答)

行政权力的基础是权力运行的重要资源并成为相应的手段,但是仅有这些资源行政权力还不足以自行运行,需要构成行政权力资源的要素采取一定的组合方式,再行政主体一直的推动下,行政权力的手段才能活动起来。

1、权力压力

行政主体运用强制性权力基础,以威胁、限制和恫吓等形式让行政客体处于危险境地或其需要遭到破坏,当其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到了被剥夺的危险境地,权力的压力就开始起作用。但是压力的使用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中。

2、权力控制

权力控制是行政主体通过结构权力和制度权力资源,以行政法规、命令指示规定要求等形式,要求权力客体依照主体的意愿行事。这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权力控制手段较适合程序性的事务管理。

3、权利操纵

权力操控是行政主体通过限制信息供应,进行信息误导或蒙蔽性宣传等手段影响权力客体,并使权力客体采取行动以满足权力主体的意愿。权力操纵的重要特征在于其隐秘性。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但是由于权力操纵在伦理上的问题,会引起怀疑和不信任,因此滥用操纵手段必然带来行政权力危机。

4、权利诱导

行政主体提出呼吁或劝告,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诱因,行政客体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经过自主思考后接受行政主体一件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依据,这种权力运作就是成功的诱导方式。诱导虽离不开物质诱因,但其在理性说服的条件下发生,靠的是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在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良好手段,其应用的范围比其他权力手段要广。

【考点17】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

1. 行政客体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服从程度,也就是行政权力的实现程度。

2. 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是综合指标,大小政府是表象,关键看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考点18】行政权力行使的影响要素

育明教育解析:本考点与第八章中“行政执行影响因素”以及“行政执行模型讲解的是一个意思。此外,行政执行模型不需要死记硬背,大家只要明白行政执行模型在分析的就是影响行政权力、行政执行的因素。

1. 行政权力的目的与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是根本的因素。

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所凭借的资源、选择的方式及其与行政目的之间的关系,行政客体对于行政权力目的的认同等,属于这方面的因素。合法性的政策目标是行政客体服从的前提;目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直接影响到行政权力自身的权威性。这些是实现有效政府的前提基础。

2. 行政权力的强度。

强度的大小去决议行政权力的结构和基础。行政权力的结构一般是稳定的,在改革时期才发生明显变化,影响行政权力的强度;行政权力的基础经常以变量形式出现。如不同层次的职位权力其权威大小也不一样。个人权力对行政权力的行使作用也不尽相同。

3. 行政客体的潜在能力(想到能力永远想到及其资源)问题。

作为行政客体的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文化知识技能的强弱、财富的多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客体对政府政策法令的认同和反应程度。

4. 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

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的大小需要视权力强度、权力基础、权力手段、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而定。超越行政权力的能力发展,无视行政客体的认同而一味追求过大过宽的管理范围,行政权力在施行过程就有可能发生衰减,影响行政权力的最终实现。

5. 行政环境问题。

一个国家的政治遗产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等,以及行政文化、行政氛围等内部环境都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考点19】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行政权力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在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和增进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力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也可能带来社会矛盾,阻碍经济发展,损耗公共利益,甚至侵犯公民权力,起到消极的副作用。

行政权力的负效应是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结果,是一种违背公共利益和行政根本目的的现象。行政权力负效应产生原因是多样的,有政治背景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有社会心理的助虐,有文化积淀的掣肘,但更主要的是行政权力作为权力自身的特性。由于行政权力自身具有膨胀性,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结果是非常危险的,必定会产生腐败。负效应主要表现为:

1. 利益倒错,仆人变主人。

由于行政权力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在行使的过程中,公职人员就可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与不顾,用公共行政权力去满足私人的需要,发生行政腐败的行为,公共管理者有可能变为贪官污吏,甚至有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2. 权力角逐,手段变目的。

行政权力应该是为权力社会公众服务的权力,是实现国家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行政权力的自身的层次性,能够带来利益的差别,人们就容易产生权力崇拜意识,为了追求权力而相互角逐,不择手段向上爬,最后到达自己不能胜任的位置,也就是彼得原理的现象,这会导致行政权力手段与目的的本末倒置。

3. 权力僭越,职权变特权。

行政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公职人员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私利,当遇到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时,行政权力主体又总是尽量利用权力进行规避,产生特权现象。

4. 传统惯性,权力滥用。  

行政权力归少数人所有,有归少数人支配,因此利益倒错、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现代社会中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要正视这种现象,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止并纠正行政权力行使的负效应。

【考点20】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约翰.阿克顿勋爵又进一步将其概括为权力腐败定律,即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这就要求人们在完善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以求最大限度的防止和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

1.他律机制

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分权与制衡是现代政治权力安排的必然规律。他律机制是其他政治权力以及行政客体对于行政权力主体的制约,主要包括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等行政权力之外的国家权力的监控、政党政治权力的监督、舆论权力的监督、公民和公民集团的监督等多种形式。

但是监督制约绝不等于干涉内部事务或越俎代庖,而是通过法律制度形成一套规则体系,并形成发现违反规则和纠正违反规则的机制,从而适应现代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法治行政。

2.自律机制

自律机制即行政权力自身所应具备的防范措施与制度等,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行政责任机制和行政伦理机制。行政自律机制意味着行政主体内部的利益分配与利益协调制度必须健全完善、行政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并被忠实履行、公务人员必须忠诚努力,遵守纪律,服从上级指挥、尊重公民权力关注社会未来。自律机制是建立在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上的机制。

自律机制必须和他律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行政权力才能真正得到制约,行使也才能真正符合公共利益,从而达成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

【考点2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育明教育解析:在考研答题的过程中,建议考生可以多引用一些热点的论断和案例。这就需要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多做模拟题,并且可以拿到育明教育让相关具有丰富阅卷经验的老师点评。

20131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那么,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

 权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资格,表现为影响力和支配力;制度是一种准则,一种规程,表现为指导性和制约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唯有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保障权力发挥其应有的力量,保护权力的公平正义。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也是回归权力本质的必然要求。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有“制度笼子”;其次要把权力“关住”。

事实上,用来关权力的笼子一直都有,但或许是笼子本身不够完善,或许是看管笼子之人不够尽职,致使权力从笼内轻易窜出,为所欲为。当务之急是要编织更为坚实、致密、合体的“制度笼子”。一方面要尽快对现有的笼子查漏补缺、修缮巩固,确保已经暴露出来的漏洞被彻底封死,断了某些掌权者继续钻空子的企图。另一方面,要根据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变化,广泛听取各方声音,吸纳各种力量,集合各方才智,共同打造腐败的“终结笼”——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权力天然具有腐败的潜质,能令掌握它的人滋生欲望、迷失本性。即便有笼子的震慑,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总想挑战一下制度的权威,抱有“或许没事”的侥幸。要想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安分守己,需请出“常”“长”二剑“护法”——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唯有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才能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让权力时刻保持警醒;唯有长期性的拒腐防变,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清除权力妄为的土壤。“常”“长”二剑出鞘,反腐就不会沦为“运动式”、“一阵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类的权宜之计就难存活。倘若还有人敢“以身试剑”,对不起,斩你没商量。切肤之痛,没有人会无动于衷。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束缚,也是保护。“关”不是要让权力在笼子里僵死或“睡大觉”,而是要让权力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实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价值;是要让掌权之人不专权、不越权、不谋私,不沦为“苍蝇”“老虎”。这是实现廉洁政治的根本,也是取信于民的关键。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80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9:0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