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真题 >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和答案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和答案

时间:2015-08-23     来源:育明教育     作者:蔡老师      点击量:1355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基础理论考研真题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符号
--符号(sign)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CaseStudy)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传播学者怀特最先在传播研究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对把关人进行了研究。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个案研究法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3、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被西方学者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他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关于传播媒介的著名论断。
--他的理论把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在传播研究中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4、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它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5、把关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6、传播媒介
--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
3)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   
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
正功能:
1)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媒介工作者作为社会雷达守望者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他们能进行充分调适。
2)引导舆论
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存在为前提。大众媒介的重要责任之一即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文化遗产,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促进成员社会化。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
除了上述积极功能外,大众传播也具有一些对社会的不利的负功能(可以略述),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就要对大众传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其负面功能:
1)媒介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但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地再现生活场景,且这些事实是经过媒介有目的的选择的,并不能代表社会趋向。
2)媒介接触使人们满足于间接的了解方式,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3)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4)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5)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6)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大众传播给一些国家特别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由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提出的一个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但它过分强调了多数人和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了少数派的作用和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是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亦是一种有机互动的关系。
1)一定的传播制度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制度与之适应。一般而言,传播制度维护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服务。
例如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主义社会,因而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
自由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以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为社会基础,主张传播者应该具有传播自由,大众传播业需要自由竞争、自由营业,大众传播内容应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传播业商业化、集中化愈加严重,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侵犯公民权利,引起社会不满,于是社会责任论由此而诞生,主张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具有能动作用,影响着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其基本状态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展,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传播制度的不适应,乃至失控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制度的崩溃和瓦解。
3)【最后,综合上述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关建议。】
 

2、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答题思路:
1)简要论述传播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注意交代相关的标志性事件;
2)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是我国传播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二、加强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传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和学术正当性;
三、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实证研究的发展;
四、强化对批判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传播研究的视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批判理论;
五、加强我国传播学研究与国际传播学界的接轨和交流,走国际化的研究道路。】
 


获取更多中国传媒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笔记资料、讲义课件、参考书解析、历年真题及答案分析可联系育明教育专业课老师咨询答疑QQ:2684762903    电话:15201618355 育明教育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6998-626

优秀学员视频展播

状元经验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7号弘彧(YU)大厦大厦506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 400-6998-626  

上班时间:早8:30-晚10:30 周六日、节假日不休

京ICP备110290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08682号

Copyright © yumingedu.com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总监:杨士田 法律顾问: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