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叫做“时滞”。
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组成:
1.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期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2.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的这段期间,它主要由客观经济条件和金融条件决定。
时滞是影响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快过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那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恰当。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一个相当小的变动,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预料到或在估算这个变动幅度时出现偏差,都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构成挑战的另一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面对微观主体的对策,推出的货币政策可能归于无效。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只有在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为公众所掌握的情况下才能生效。但当局纵然采取非常规的政策,终宄也会落在公众的预期之内。不过,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对消也要有过程,从而政策仍可奏效,只是效应会打折扣。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如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政治因素等。
(五)透明度与取信于公众问题
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也即决策者和广大公众之间高度沟通,对于政策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如果决策过程不透明,则难于树立公众对货币当局的信任;如果公众难于领会决策者的意向,在胡乱猜测中采取对策,必然会对消政策效应。取得公众的信任,由此诱导的公众预期,使得公众的推测常常符合货币当局决策的意向,则是贯彻货币政策的助力。
强调货币政策要讲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货币当局的行为,同时又与“透明度”有关:当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的操作越有规则,也就是说货币当局的行为越规范,越有规则可循,则透明度越高。
透明、保密与取得公众信任三方面取得协调有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六)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对货币政策数量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有赖于多种政策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
(七)对治理通货膨胀与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迴然有别
利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成效显著。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很明显。
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一)国际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选择题X6)
1. 国债依存度。衡量的是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国际警戒线一般是不超过20%。
2. 国债负担率。衡量的是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额相当于同期GDP(或GNP)的比重,国际警戒线一般是不超过60%。
3. 国债偿债率。衡量的是当年到期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国际警戒线一般不超过10%。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分析题F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需求管理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于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从失衡回复均衡。就短期均衡来说,关键是调节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一一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的基础。
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其所以需要配合.县是由于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1. 在经济疲软形势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至于财政扩大投资则可强力扩大投资支出并带动消费支出,对于扭转颓势能起关键作用。
2. 在经济过热形势下,中央银行对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是强而有力的。而财政,要立即紧缩,难度极大。
3. 同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用其积极有利一面时,总会伴随有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副作用。相互搭配使用,有可能使副作用有所缓解。
(三)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1. 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区分IS曲线和LM曲线名称、特点及基本移动)
(选择题X7)货币政策的核心是调节货币供给量,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意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变动会改变LM曲线的位置。具体经济过程如下(以货币供给增大为例):
货币供给增大→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自主性投资支出增加→总需求提高→总产出增加→总产出的增加和利率的降低导致货币需求增加→直至货币均衡为止
从上述关系中可看出,货币供给的变动与产出正相关,从而货币当局可用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节产出。
3. IS-LM模型与财政政策(选择题X8)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的调节来影响经济运行,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由财政支出变动导致1S曲线右移或左移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以财政支出增大为例):
G增大→IS曲线右移,总需求增大→总产出增大→增加货币需求超额的货币需求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使超额货币需求消除→在增大的产出和提高的利率水平的交点上达到平衡
从上述关系中可看出,财政支出与产出正相关,从而财政政策可通过调节支出来调节产出。
3. 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LM曲线实现政策意图,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影响IS曲线实现政策意图。从理论上说,给定任何一个目标产出水平,都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实现这个目标。问题的核心在于权衡两个政策的优劣利弊,在最小的成本代价下达到最好的调控效果。
4. 从长期角度看IS-LM模型
短期分析的前提是价格不发生变化,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价格是可变的。一般认为,
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价格变化对LM曲线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当价格上升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引起利率上升,LM曲线向左移动;价格下降时,引起利率下降,LM曲线向右移动。
从长期看,货币供应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而不会导致产出和利率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长期货币中性。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长期中导致价格上升和利率上升,而产出没有变化。
六、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一)汇率的作用与风险
1. 汇率与进出口
本币汇率下降,即对外贬低,能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若本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则有利进口,不利出口。这必须有一个伴随的条件,即进出口需求有价格弹性一一进出口品的需求会由于进出口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汇率下降,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还要受商品供给扩大的可能程度,即出口供给弹性所制约。
一国出口商是否可以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还以-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为前提;国内物价上涨,就会对消额外利润,从而也就没有调低出口品在外国市场上价格的空间。当竞争对手通过贬低各自本币汇率等措施加以反击时,竞争的优势即不复存在。
汇率作用于进出U,是规律;但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作用并不会实现。
2. 汇率与物价
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本币对外升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本币对外贬值,刺激出口,出口品有可能涨价;本币对外升值,有可能获得较廉价的进口品。汇率的变动如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波动,其后果就不仅限于进出口,而是将影响整个经济进程。
3.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1)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之间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太直接。因为长期资本的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如果吸收投资国的货币对外比值下降并从而使利润汇回投资国的金额相应减少,或者其他不利的汇率变化,一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由于汇率而减弱;相反的汇率变化也可能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2)对于短期资本流动,汇率的影响是直接的: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会被转兑成外汇,资本外流;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会引发资本的内流。
4. 汇率与产出和就业
汇率与生产、与就业的相关关系是间接的,不能简单作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经济条件、生产环境等因素来判断。
5. 汇率风险
汇率的变动会给交易人带来损失(也可能是盈利),被称为汇率风险。
主要表现:进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外汇储备风险;外债风险。
为避免或减轻汇率风险损失,需要采取防范措施,如选择货币,运用外汇衍生工具等。
详细信息可以联系育明教育姜老师,电话:15311220200,QQ:1737503498或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13641231496,QQ:2459622477.